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预防 > 原创那些与狗有关的事2

原创那些与狗有关的事2



那些与狗有关的事

作者

孙卓

狂犬顽症

本篇原本不在规划的四题之列,但年1月9日晚,本人不幸被狗咬伤,当时乘车迅速前往当地诊所注射疫苗。过程之中,颇多感慨,当日午夜返回后便有了写作本题的想法。

年3月24日参考冯洪钱先生的《人兽共患狂犬病危害古今考》一文做了一些重要的补充。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狂犬病是指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病。表现为极度神经兴奋乃至狂暴,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或者是指疯犬咬伤后引起的,以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终致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狂犬病,顾名思义,狗是主要的狂犬病罪魁祸首。但是并不是只有狗,哺乳动物中,灵长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动物都可以成为病患,如人、猫、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还有马;而啮齿目动物(除海狸外)很少感染,如松鼠、花栗鼠、兔子等,但为了保险起见,被啮齿动物(如鼠)咬伤后还是应该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狂犬病在世界上很流行。亚洲,非洲的全部,墨西哥以南、智利阿根廷以北的美洲地区属于高危险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属于低危险区。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这个高危险区的范围内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国家民不富国不强,那么国家各部门首先关心的一定是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容易取得成效的自然也是那些大事。并且大部分国民关心的也是吃饱穿暖的问题。狂犬病即使得到了一些重视,因为人力和财力有限,特别是因为精力有限,也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和医疗水平也要比发达国家要低,所以恐怕很多人对狂犬病的危害也不甚了然,或者说即使了解也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狂犬病的高危险区。而那些低危险区,不是出了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就是多面环海(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或者两者兼有(如澳大利亚),或者环境不适合狗的生存、人烟稀少(如俄罗斯、格陵兰岛)。也就是说,所谓的狂犬病低危险区,要么是发生狂犬病的机会自然低的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地区,要么是有钱有力,有可行的动物管理措施、有健全的疫病控制措施、有科学的预防措施、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率的地区,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其实,狂犬病毒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并不强,一般的消毒药、加热和日光照射都可以使它失去活力,狂犬病毒对肥皂水等脂溶剂、酸、碱、45%—70%的酒精、福尔马林、碘制剂、新洁尔灭等敏感,但不易被来苏水灭活,磺胺药和抗生素对狂犬病毒无效,冬天野外病死的狗脑组织中的病毒在4℃下可保存几个月,对干燥、反复冻融有一定的抵抗力。

人如感染狂犬病后,病初表现头痛、疲劳、恶心和呕吐,被咬伤部位发热、皮痒、有蚁走感、多泪、流涎、呼吸和吞咽困难;继而出现兴奋、恐慌、有时还要咬人咬物;出现对水、风和光恐怖症,表现特别怕水,就是看到送给的饮水也怕,见水就会引起全身抽搐;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肌肉痉挛,这是狂犬病症状的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一般在发病后3~4天患者因全身麻痹瘫痪而死,有的可拖延到28天后死亡。如不及时抢救治疗,死亡率%。有的病人因要咬人,所以过去农村中常把病人捆绑起来,病人怒目而视,死亡情况极为恐怖和可怜。

关于狂犬病的主要特征,《淮南子·说林训》就有“狂马不触木,猘狗不自投于河”的记载。不投于河是狂犬病的主要特征。清代郭怀西校注的《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论马癫犬咬伤者,何也?夫癫犬者,即疯狗也。二、八月天气不正之时,看家之狗,忽然生疯疾,拖尾吐舌,口内垂涎,即疯犬也。不但马、牛、驴、骡避忌;即人也可受疯犬之伤也。如受其毒,不早医治,九死无一生矣。”这不但说明了狂犬病的主要症状;而且说明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多种家畜都要传染;同时说明了在春初秋末是狂犬病多发季节。这与清代四川省威远县知县李南晖编著的《活兽慈舟》中指出的一样,“犬症惟猘为凶,凡此狂猘疯癫者,皆春日开花之时,百花灿蕊(多发)。”这与民谣“油菜花开,癫狗要来”也相吻合。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年),曾被马克斯誉为“最科学的人物”,他曾用大蒜治狂犬病的方法,说明在古希腊多年前已有狂犬病的发生和记载。但在西方直到公元第一世纪才有恐水病(Hydrophobia或称Rabies)的病名定性。

狂犬病在中国的历史也比较悠久。早在《左传》中就有襄公十七年(前年)“国人逐瘈狗。瘈狗入于华臣氏,国人从之”的记载。同书记载哀公十二年(前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瘈狗即疯狗,它要传染给人类致死,故国人见狂犬就群起而逐之。这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对狂犬病的最早记载。《吕氏春秋·胥氏篇》中还有“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的记载。根据古汉语“猘”字同“狾”字,按《说文解字》注释“狾,狂犬也,从犬折声,春秋传曰:‘狾犬入华臣氏之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把“狂犬啮人”与“犬噬人”分开记述,说明那时人们对狂犬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淮南子·氾论训》中也有“舍人有折弓者,畏罪而恐诛,则因猘狗之惊以杀子阳,此刚猛之所致也”的记载。说明郑国臣相子阳是被狂犬咬伤致死的。这是我国历史上被狂犬咬伤致死的最早病例记载。因为他是郑国之臣相,所以才有此记载,至于我国古代广大人民群众被狂犬咬伤致死的恐怕更多。

中国古人就知道狂犬病难于医治、而且死亡率极高。明代胡濙编撰《卫生易简方》“疯狗咬伤,乃九死一生之病”也相同。而《马牛驼经大全集》更说:“马癫犬咬伤,九个中毒十个亡。”这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就知道狂犬咬伤死亡率几乎%。我国古代人民似乎还知道狂犬咬伤有潜伏期,如上书中就有“马患狂犬咬伤,初中毒时,人不觉(即潜伏期),平时忽然发惊,日久哮吼,嘶喊叫跳,奔跑者,难医”的记载。清代江西南昌地区民间流传的抄本《医牛宝书》也说“癫狗伤牛大不宜,病发之时病难诊(治)。”在我国唐朝的《唐律》中就有“诸畜产及噬犬有抵蹋啮人,而标帜羁绊不如法,若狂犬不杀者,笞四十;以故杀伤人者,以过失论。若故放令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一等[10]”的规定。之后的《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均有类似的记载。即有疯狗而拒绝屠杀的人要处以用鞭、木板或竹杖打四十大板。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和政府对狂犬病早已有高度的认识和警惕,并有用法律规定的办法来处理狂犬病的流行和危害。

中国在晋代似乎已有治愈的纪录,《肘后方》记载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但这一做法与现代病理学知识是矛盾的,因为患狂犬病的狗的脑脊液是狂犬病病毒含量最高的部位,这样做似乎在加重病毒感染。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是在做疫苗接种,类似于西医在患者发病之前注射疫苗的方法。

但事实上,目前中医和西医都没有有效地好办法治疗狂犬病,狂犬病仍然是人类一大顽症。

根据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公布的信息,年1~4月,全国27种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死亡数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狂犬病、肺结核、乙型肝炎病、艾滋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死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狂犬病一般无法救治,但凡事总有例外,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特例就是珍娜·吉西,治愈她的方法后来被称为密尔沃基疗法(Milwaukeeprotocol)。密尔沃基疗法是一种治疗人感染狂犬病的实验性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所采用的手段包括使用化学药物使患者进入诱导昏迷(induced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渶渚垮疁鐨勬槸鍝?
鐧界櫆椋庝細娌荤枟濂藉悧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bg.com/ptmyyf/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