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预防 > 口服喹诺酮类有引起葡萄膜炎危险
口服喹诺酮类有引起葡萄膜炎危险
题:口服喹诺酮类有引起葡萄膜炎危险(英文题:OralFluoroquinolonesandtheRiskofUveitis;作者:HarpalSinghSandhu等;作者单位:美国费城宾西法利亚大学眼科)
已有不少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表明口服喹诺酮可导致葡萄膜炎。虽然第一个正式研究并没有表明两者存在联系,但最新研究却表明患者口服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相比未服用者葡萄膜炎患病率高1.96-2.98倍,提示喹诺酮药物与葡萄膜炎是否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喹诺酮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特别在门诊医疗中,包括:呼吸系统、泌尿道系统、软组织、胃肠道等感染疾病中应用。目前喹诺酮类药物是门诊抗生素用药最常用的处方药。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葡萄膜炎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全身闪烁扫描术发现莫西沙星聚集在富含黑色素的结构如脑脊膜、皮肤、眼睛等。喹诺酮类药物使得皮肤出现光过敏,易得光照性皮炎。喹诺酮类药物对虹膜色素上皮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这些发现与先前文献报道喹诺酮类药物相关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一致:前房炎症细胞很少,但表现为虹膜色素脱失和虹膜粘连等色素播散症状。
不过目前大部分虹膜炎病例发生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的2-4周内,通常发生在2周以内。虽然有相关病例研究报道,但大部分研究结果基于不同研究方法和不同研究人群,本研究是通过收集大样本的美国保险机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口服喹诺酮类药物引发葡萄膜炎的危险性。
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民保险公司(N=)。队列来源于美国门诊医疗系统,于年1月1日至年1月30日开具处方,并且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或β-内酰胺内药物2年以上的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既往葡萄膜炎病史或葡萄膜炎相关全身疾病史;2.患者已从保险计划里剔除;3.曾服用其他抗生素药物。
研究结果:总共有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例患者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例患者口服β-内酰胺内药物,纳入分析研究。控制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30天、60天、90天的时间观察窗并未发现有发生葡萄膜炎的风险,危险度(hazardratio,HR)范围为0.96(95%CI0.82-1.13)至1.05(95%CI0.95-1.16),P均0.38。天观察时间窗喹诺酮类药物队列组的HR值轻度提高(1.11;95%CI1.05-1.17;P0.)。莫西沙星引起葡萄膜炎的危险度在每个时间窗均有提高(HR范围1.47-1.75;95%CI1.27-2.37;P均0.)。二次分析发现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在天时间窗有同样的危险度引起葡萄膜炎相关性系全身疾病(HR范围1.46-1.96;95%CI1.42-2.07;P均0.)。
结论:这些数据并不能证明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与与葡萄膜炎相关。然后,研究却证明口服喹诺酮类药物是引起葡萄膜炎相关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先前研究结果的偏倚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