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饮食 > 畜禽皮炎的防治

畜禽皮炎的防治



夏季

天气炎热,微生物,节肢动物活跃,特别是节肢动物蚊蝇,蜱,跳蚤等吸血昆虫,叮咬畜禽不仅影响畜禽休息,吸收动物的营养,更会机械传播疾病,特别是引起畜禽皮肤疾病多,主要疾病有:

1

猪渗出性皮炎

 猪渗出性皮炎是由猪葡萄球菌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猪葡萄球菌性皮炎,或仔猪“油皮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1

流行情况

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尘埃、空气、污水及土壤中都有,也是动物和人体表及呼吸道中的常在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为仔猪体质弱,受到剪牙,剪尾,接种疫苗(器械或者接种部位消毒不严)或者受到疥螨(疥螨本身的叮咬皮肤或者猪因为皮肤痒,摩擦皮肤造成的皮肤破损)的侵害造成的皮肤破损,葡萄球菌通过这些可能造成的皮肤破损处感染,主要侵害哺乳仔猪,特别是4~10日龄的仔猪发病多见,也有少数猪场仔猪出生后第2天就发病的。在局部感染发生病变后,多于24~48小时波及全身,并见全窝或数窝仔猪同时发病,呈现暴发性流行。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约为70%左右,如有其它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死亡率还会增加。断奶后进入保育舍的仔猪也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为20%左右,死亡率较低。成年猪一般呈散发,感染率可达30%,但发病轻微,不会发生死亡。发病与体表外伤如仔猪打斗、粗糙的栏圈、地面与墙壁碰伤等密切相关。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污浊、饲料及饮水污染、卫生条件非常差等环境因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2

症状特征

该病潜伏期为4~6天。病猪初期精神沉郁,在眼睛周围、耳部、面颊、鼻、背腹部皮肤以及肛门周围等无被毛处皮肤出现红斑,并出现直径3~4毫米大小的微黄水疱,水疱破裂后,渗出清亮的浆液或黏液。由于渗出物和溃疡使尘埃、皮屑和污垢凝集成龟背样的痂块,并发出难闻的气味。常于发病后24~48小时蔓延至全身。病仔猪不吃乳、不食、体温升高,脱水、消瘦,3~5天内死亡。大猪发病多呈局限性病灶,病变轻微,常无全身症状。

3

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消瘦,严重脱水,皮肤增厚,剥除皮肤痂皮可见暗红色创面。眼睑水肿,淋巴结肿大或水肿;肾的髓质切面可见尿酸盐结晶,出现肾炎症候;输尿管肿大,肾囊肿;其它内脏多无明显病变。若混合感染时病变为复杂。

4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特征和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如下。

采取病变部的渗出物或渗出液、脓汁,死亡猪只的肝、脾等器官,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圆形单个或成对的葡萄串状革兰氏阳性球状菌,即为葡萄球菌。

5

治疗

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治疗需要注射青霉素,头孢,喹诺酮类药物。因为青霉素1天需要注射2次,为短效药物,在畜牧上不太实用;头孢类药物使用需要先稀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方便,价位适中,购买方便,为治疗首选。

2

禽葡萄球菌病

一般以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或者全身脓毒败血症为特征。

禽葡萄球菌引起的症状有急性败血症,脐炎性,关节炎型,眼炎性等。表现为皮肤炎症的主要症状为,捉住病鸡检查时,可见腹胸部,甚至波及嗉囊周围,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潴留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体,外观呈紫色或紫褐色,有波动感,局部羽毛脱落,或用手一摸即可脱掉。其中有的病鸡可见自然破溃,流出茶色或紫红色液体,与周围羽毛沾连,局部污秽,有部分病鸡在头颈、翅膀背侧及腹面、翅尖、尾、脸、背及腿等不同部位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炎性坏死,局部干燥结癞,暗紫色,无毛;早期病例,局部皮下湿润,暗紫红色,溶血,糜烂。

治疗:个别病鸡,每公斤体重注射0.5—1万单位的庆大霉素,连续注射3天;群体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3天。

3

猪丹毒

1

流行情况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2

病原介绍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3

治疗

病猪注射板蓝根注射液、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群体治疗,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卡巴匹林钙,板青颗粒。

4

猪痘

猪痘是猪的一种病毒疾病,猪痘病毒和痘苗病毒是其主要的病原体。该病主要的发生在1~2月龄的仔猪,成年猪发病较少。

1

猪痘病毒

猪痘病毒和痘苗病毒是引起猪痘的主要病毒,两种病毒的病原性不同,感染猪痘病毒的恢复猪,对猪痘病毒仍有感受性,反之亦然。病猪和病愈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随病猪的水疱液、脓汁和痂皮污染周围环境。主要经损伤的皮肤货粘膜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

此外,猪血虱、蚊、蝇等外寄生虫也可参与传播。此病由病毒引起,直接接触传染。皮肤损伤是猪痘感染的必要条件。猪虱及其他吸血昆虫对皮肤损伤使病毒得以进入皮肤。大多数患畜在三周后恢复。病变皮肤位於背部,腹部,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病变开始为丘疹,然后发展成水疱,水疱容易破裂,若继发感染会形成脓疱。经常水疱破后会结痂。

大多数痂皮在感染三周后脱落。此病的诊断并不难。在临床上须与猪疥癣区别。无并发性皮肤病的猪痘不会发痒,不难作类症鉴别。猪痘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控制猪痘的最佳方法,莫过於加强卫生管理及清除一切外寄生虫。但是由于环境条件限制,每年夏秋季节仍有该病的发生。

2

猪痘的症状

猪痘发生于幼猪、育肥猪,潜伏期5~7天,典型病例初呈现红斑,遍布全身,继而出现孤立圆形丘疹,凸出于皮肤,发展成水泡,转为脓泡破溃形成痂皮。一般很少影响进食,饮水正常。整个发展过程患猪表现奇痒难耐,磨蹭墙壁、围栏。传染快,同群猪感染率可达%,但死亡率一般不超过3%~5%,多数是因并发症造成。

病初体温升高至41.5℃左右,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愿行走,瘙痒,少数猪的鼻、眼有分泌物。随之在少毛部位发生白斑,开始为深红色的硬结节,突出于皮肤表面,腹下、头部、四肢及胸部皮肤略呈半球状,不久变成痘疹,逐渐形成脓疱,继而结痂痊愈。

3

猪痘的治疗

目前尚无疫苗可用于免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病猪注射板蓝根注射液。群体饲料中添加板青颗粒,阿莫西林。注意环境消毒,喷洒驱除蚊蝇等节肢动物的药物。如:氰戊菊酯溶液(通沙)。

如不怕麻烦,可于皮肤破溃处涂擦碘酊、甲紫溶液,其治疗效果更好。

5

鸡痘

鸡痘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多数是由于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伤口而传染。

1

分型

本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的夏季和秋季,青年鸡易发,雏鸡发生较严重,临床可分为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

1.1.皮肤型皮肤型鸡痘发生在身体无毛部位,多在鸡冠、肉垂、嘴角、眼圈、鼻孔、爪子等部位生长,大小不一,小的如高粱粒,大的如黄豆,开始是灰白色,以后变成棕褐色,如果鸡痘生长在眼部,则眼流泪、红肿、化脓,最后眼中凝固物像豆腐渣样,会造成角膜穿孔或瞎眼。

2.2.粘膜型(白喉型)形成白喉型鸡痘主要生长在口腔和咽喉上,先是在粘膜上产生很多黄色的小结节,小结节迅速扩大,互相融合,形成一层黄白色豆腐渣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病鸡吃食困难,出现伸脖张口现象,鼻孔先是流黄水,后被堵塞,表现为呼吸严重困难,常发生饿死和闷死,病鸡脸毛黑紫,烦躁不安,常用爪子挠嘴或用嘴啄爪子上的痘,体弱消瘦,吃食减少,如果继发其他病,死亡率很高。

3.3.混合型以上两者同时发生,病情更加严重。

任何日龄都可受到鸡痘的侵袭,但它通常于夏秋两季通过蚊袭侵成鸡及育成鸡。本病可持续2~4周。通常死亡率不高,但患病后产卵率会降低达数周。

2

预防

鸡痘的预防最可靠方法是接种疫苗。目前应用的鸡痘疫苗安全有效,适用于幼雏和不同日龄的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接种疫苗必须用于健康鸡群;

②同一天免疫所有鸡,若用于紧急接种,应从离发病鸡群最远的鸡群开始,直至发病群;

③使用疫苗要充分摇匀,且一次用完;

④在秋季或夏秋之际进的雏鸡免疫应该提前到15日内,其他季节可以推迟到30~40日龄;

⑤免疫应该和断喙错开3天以上,否则容易诱发疾病;

⑥工作完成后,要消毒双手并处理(燃烧或煮沸)残液。

3

治疗

群体饲料中添加板青颗粒、阿莫西林,连用5~7日。个别感染鸡只用镊子剥离痘痂,伤口涂抹碘酊或紫药水,进行个别治疗。

6

牛痘、羊痘

均有疫苗供接种选择。症状与猪痘、鸡痘类似,用手掌触摸皮肤,可以感触皮肤有突出物,仔细观察有痘疹。提前接种疫苗,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治疗原则:抗病毒为主,配合消炎药物预防继发感染。建议注射板蓝根注射液,阿莫西林。饮水中添加板青颗粒。切记,牛羊为草食动物,不能在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严重的导致腹泻。

7

畜禽疥螨病

1

病原介绍

螨病是由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的多种螨类寄生畜禽体表或表皮内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俗称疥癣。发育过程属不完全变态,包括卵、幼虫、稚虫和成虫4个阶段。引起的皮炎。

疥螨在宿主表皮内穿凿隧道,并在其中繁殖发育。雌虫在隧道内产卵,孵出的幼虫爬出隧道,在皮肤上开凿小穴,并在其中蜕化为稚虫,钻入皮肤形成穴道,在其中蜕化后变为成虫。雄虫交配后死去,雌虫存活4~5周。发育过程约8~22天,平均15天。痒螨寄生于宿主皮肤的皮鳞片下面,不在表皮内形成隧道。其发育过程与疥螨相似,终生寄生于宿主体上。在适宜条件下,雄虫发育时间为14~15天,雌虫为18~20天。

畜禽疥螨病的发生较为普遍,自然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疥螨寄生虫,是畜禽严重的体外寄生虫的种类,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由于疥螨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而且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所以防治非常必要。螨病又称疥癣病、癞或瘙,是由于疥螨科的螨侵袭家畜的皮肤而引起发痒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动物以皮肤剧痒、湿疹性炎症、脱毛以及患部逐渐向周围皮肤扩延为特征,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可引起全群动物的严重感染。

2

疥螨引起的危害

1、由于疥螨引起皮肤剧痒,导致动物在墙壁或者硬物上蹭痒,消耗大量的体力,浪费大量的饲料,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2、动物皮肤剧痒,动物不能有效的休息,也会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

3、疥螨的侵入,导致皮肤的破溃,可能导致其它微生物的侵入,引发其它疾病,如前面说的葡萄球菌病。

4、对于皮毛动物,如:兔,貂,狐狸等主要以皮毛为主要销售物的经济动物,由于疥螨导致皮毛质量下降,引起经济水平下降甚至消失,经济效益大大下降。

3

治疗

感染动物注射伊维菌素,间隔5—7天再注射一次。群体动物定期口服伊维素驱除寄生虫。

药浴或喷洒疗法。20%氰戊菊酯溶液(通沙),稀释后,全身药浴或喷雾治疗。务必全身都喷到;连续喷7-10天。并用该药液喷洒圈舍地面、猪栏及附近地面、墙壁,以消灭散落的虫体。

温馨提示:注意环境卫生,定期通风采光,定期消毒,可以有效降低或者阻止该病的发生。

万合元——保健养殖的倡导者

蚊!蝇!蜱!蚤!虱!螨!虻!——通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bg.com/ptmyys/12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