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饮食 >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夏枯草(学名:PrunellavulgarisL),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茎,节上生须根。茎高达30厘米,基部多分枝,浅紫色。花萼钟形,花丝略扁平,花柱纤细,先端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小坚果黄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夏枯草适应性强,整个生长过程中很少有病虫害。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木;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茎高20-30厘米,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钝四棱形,其浅槽,紫红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于无毛。
茎叶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长1.5-6厘米,宽0.7-2.5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至宽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翅,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或几近全缘,草质,上面橄榄绿色,具短硬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几无毛,侧脉3-4对,在下面略突出,叶柄长0.7-2.5厘米,自下部向上渐变短。
花序下方的一对苞叶似茎叶,近卵圆形,无柄或具不明显的短柄。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厘米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心形,通常长约7毫米,宽约11毫米,先端具长1-2毫米的骤尖头,脉纹放射状,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脉上疏生刚毛,内面无毛,边缘具睫毛,膜质,浅紫色。
花萼钟形,连齿长约10毫米,筒长4毫米,倒圆锥形,外面疏生刚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宽大,近扁圆形,先端几截平,具3个不很明显的短齿,中齿宽大,齿尖均呈刺状微尖,下唇较狭,2深裂,裂片达唇片之半或以下,边缘具缘毛,先端渐尖,尖头微刺状。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长约13毫米,略超出于萼,冠筒长7毫米,基部宽约1.5毫米,其上向前方膨大,至喉部宽约4毫米,外面无毛,内面约近基部1/3处具鳞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近圆形,径约5.5毫米,内凹,多少呈盔状,先端微缺,下唇约为上唇1/2,3裂,中裂片较大,近倒心脏形,先端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垂向下方,细小。雄蕊4,前对长很多,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彼此分离,花丝略扁平,无毛,前对花丝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药,另1裂片钻形,长过花药,稍弯曲或近于直立,后对花丝的不育裂片微呈瘤状突出,花药2室,室极叉开。花柱纤细,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子房无毛。
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珠形,长1.8毫米,宽约0.9毫米,微具沟纹。花期4-6月,果期7-10月。
药用价值中药学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的干燥果穗。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辛、苦,寒。归肝、胆经。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3、乳痈肿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青囊秘传》)。
煎服,9~15g。或熬膏服。
脾胃寒弱者慎用。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2.《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3.《重庆堂笔记》:“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芸香苷、金丝桃苷等苷类物质及熊果酸、咖啡酸、游离齐敦果酸等有机酸;花穗中含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的花色苷、d-樟脑、d-小茴香酮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压,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但穗的作用较明显;本品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药理研究有降血压作用,现代临床用以治疗高血压病,有助降压;取其散结消肿而常用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乳腺增生、高血压等属于肝热者;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甘草、板蓝根、山豆根,水煎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治愈33例,好转1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6:);用夏枯草、白及,共研细末,猪油调膏敷患处,治手足皲裂36例,痊愈34例(中草药,,6:);用夏枯草g,水煎2次,泡洗双手,治疗手脱皮证百余例,均痊愈(中草药,,6:)。
①夏枯草汤(《孙宜林方》)清热解郁,祛痰软坚,主治瘰疬。夏枯草50g,香附20g,昆布20g,海藻20g,牡蛎35g,黄药子25g,射干20g,连翘20g,龙胆草15g,海浮石30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方中夏枯草清火、散结。
②夏枯草散(《张氏医通》)治肝虚目珠疼痛,至夜疼痛:夏枯草30g,香附(童便浸)60g,炙甘草9g。为末,每服12g,茶水调下,每日3次。方中夏枯草清火、明目。
③消肿汤(《疬科全书》)治无名肿:夏枯草、玄参、天花粉各9g,山慈姑、煅牡蛎、海藻、昆布、白芥子、桔梗各6g,生甘草3g。水煎,食后服。方中夏枯草散结、消肿。
现代研究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夏枯草煎剂(浓度为1:10万~1:万)能使在位兔心和离体蛙心收缩幅度增大,但浓度增大(1:20~1:50)则使收缩幅度变小。
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提取物,给麻醉动物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或口服均有降低血压作用,静脉注射降压作用比较明显,而口服给药则降压作用微弱.煎剂(mg/kg)注射于麻醉犬,可产生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但有快速耐受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其降压作用明显减弱.对肾性高血压犬,连续服药2周后,血压有中等程度之降低,停药后又恢复至原初水平。夏枯草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穗之作用较弱.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夏枯草可使实验性结核病小鼠的肺部病变有所减轻。夏枯草鲜品榨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黄癣菌等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
实验表明:夏枯草注射液6g(生药)/kg皮下注射,可使豚鼠、小鼠肾上腺明显增大,胸腺、脾脏明显萎缩。夏枯草水煎醇沉液(1:1)肌肉注射3g(生药)/kg,可使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而胸腺和脾脏重量减轻,其中胸腺显著萎缩,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减轻63.4%。此外,尚能使肾上腺皮质、胸腺及脾脏的组织结构有所改变.
其他作用
夏枯草煎剂(1:50~1:)可使家兔离体子宫出现强直收缩。对离体兔肠,高浓度能增强其蠕动,以十二指肠最为敏感,回肠敏感性较差。曾有报道,%夏枯草煎剂能抑制小鼠S及艾氏腹水癌的生长,但死亡率反较不给药组更高。
夏枯草水煎醇沉液对小鼠巴豆油耳肿胀及大鼠酵母足趾肿胀均有抑制作用。
安全性:有多项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
文中部分图片转自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