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饮食 > 汇健康养生糖尿病本身必须积极治疗,糖

汇健康养生糖尿病本身必须积极治疗,糖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I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II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不同人群的糖尿病:新生儿糖尿病、小儿糖尿病、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老年糖尿病。但是对人体威胁最大的还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病因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尽管糖尿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病理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等方面综合研究已知与下列诸因素有密切关系。

(1)遗传因素:早在60余年前,国际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遗传是某种特性通过细胞染色体基因遗传给子代。单卵双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因此对单卵双胞进行遗传性疾病的观察是很有意义的。英国Pyke对单卵双胞进行长达20余年的随访观察。年他总结了对单卵双胞糖尿病的调查分析。例双胞中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53对。双胞先后均发生糖尿病的称为一致,迄至统计之时仅双胞之一为糖尿病的称为不一致。其中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双胞一致率为54.4%,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双胞一致率为90.6%。从单卵双胞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更为显著。糖尿病通过什么基因,以什么方式进行遗传尚不十分清楚,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多基因遗传,其依据是:

①糖尿病的发病率及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②临床糖尿病有各种不同类型,

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已知青少年期发病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MODY)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③已发现40余种遗传病伴有糖耐量低减或糖尿病,

糖尿病是这些遗传病的一部分。例如Wolfran综合征,有视神经萎缩、耳聋、尿崩症及糖尿病。40余种遗传病分别由于各个不同基因位点突变所致,但均可影响糖代谢,产生高血糖,表明多个基因与糖代谢有关;

④糖尿病动物模型也表现出遗传异质性,

如日本的NoD鼠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新西兰的NIO鼠及Wellesley鼠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之,根据已掌握的科学资料,多数糖尿病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基因变异,多个基因变异使个体产生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在此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的作用,就可发生糖尿病。

(2)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亦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C)。人类HLA抗原系统的控制基因在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系统包括三大类抗原:

第一类抗原是HLA-A,-B,-C抗原,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表面,参与细胞介导免疫,主要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第二类抗原是以D抗原系列,即HLA-DP,-DQ,-DR抗原为主,分布于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活化的T淋巴细胞表面,主要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

第三类抗原是C2,Bf,C4A及C4B等补体系统。分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采用免疫学方法可以对B淋巴细胞进行HLA第二类抗原分析。研究表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HLA密切关联,HLA-DR3、-DR4抗原频率显著增高,HLA-DR2抗原频率显著减少。从家系分析来看,兄弟姐妹中的HLA单倍型,若两个单倍型都与病人相同,则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是1/5;若只有一个单倍型与病人相同,则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是1/20;若两个单倍型都与病人不同,则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是1/。HLA的特异改变,说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的HLA分型与普通人群相同,无特异性。

(3)环境因素: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病毒感染:

早在年,挪威医生发现一例腮腺炎病人,不久发生糖尿病。之后有关病毒感染引起糖尿病的报告络绎不绝。与糖尿病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

病毒感染导致胰岛细胞破坏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三种:

A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B细胞内,部分B细胞发生急性坏死,继之细胞溶解。医院急诊收了一中国男性青年(22岁),腹部不适及呕吐36小时为病史,既往体健,急查血糖92mmol/L,血浆胰岛素<2μU/L,血pH7.1。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后1小时抢救无效死亡。死后34小时作尸体解剖发现胰岛B细胞全部坏死,而胰岛A、D细胞均正常,胰岛中大量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死前未能作病毒血清学检查,根据其组织学病变显示,认为是病毒引起的急速的、全面的胰岛B细胞坏死,病程之短实属罕见。

B病毒通过易感个体的胰岛B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B细胞后,长期滞留,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寿命缩短,B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且激发自身免疫系统,若干年后出现糖尿病。如风疹病毒可在胎儿期入侵,经数年或十余年后出现临床糖尿病。美国观察例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者,发现30例糖尿病及17例糖耐量低减;澳大利亚报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45例,其中9例发生糖尿病。

C病毒经B细胞膜病毒受体进入B细胞后,病毒核酸编入宿主B细胞基因,使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发生变异,合成异常胰岛素。尽管病毒感染是青少年发生IDDM的重要环境因素,但尚须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及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才可发病。

②肥胖:

肥胖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肥胖系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按体重指数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男性BMI≥25,女性BMI≥27,为肥胖。据美国报道30岁以上发病的糖尿病约80%~90%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5%,年钟学礼教授报告我国30万人口糖尿病普查结果,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23.20‰,女性为18.05‰,而正常体重者患病率为4.08‰,3.66‰。肥胖者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同等的肥胖者持续时间越长,则越易发生高血糖。肥胖的起因与家族性遗传有关。多数由于长期的摄取过多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

③化学毒物:

作为直接损害B细胞的物质有四氧嘧啶和链脲菌素,在美国和韩国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这些化学毒物所致的糖尿病较似于IDDM,而在人类的IDDM病因学方面似乎意义不大,仅能借以说明发病机理中细胞破坏为重要环节,而大多数病人的病因则并非这些毒物。

④饮食中某些食物成分:

在冰岛男孩IDDM发病多为10月所生者,所以一般怀疑在母亲怀孕前后正是圣诞节,可能与大量食用含有亚硝基化合物的保存肉类有关。动物实验已证实,使动物仔食用熏制肉可致糖尿病。

⑤营养不良:

文献报导在非洲或东南亚一些以木薯为主食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糖尿病,临床表现既不同于IDDM,也不同于NIDDM,可能与食用木薯有关。因为在摄取大量木薯而蛋白质摄入很低的情况下,特别是含硫氨基酸不足,可造成氰化物在体内蓄积而损伤胰腺。另外动物实验和临床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糖耐量低减。另外长期的过度紧张及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增加胰岛素需要量,加重胰岛B细胞负荷,也是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之一。

根据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急缓以及病理上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因

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因

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主要包括:

①大血管并发症,

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

②微血管并发症,

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

③神经病变,

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司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

目前普遍认为多元醇旁路、蛋白激酶C、己糖胺激活、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的多寡,以及高血糖诱导的线粒体产生反应性氧化产物(ROS)生成增加,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发病机制和共同基础。

并发症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但积极适当的干预措施能明显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尤其在病程早期干预治疗效果甚佳。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

大致上有以下4种情况:①与糖尿病本身相关的葡萄膜炎;②感染性葡萄膜炎,糖尿病患者发生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机会较正常人明显增加;③伴有一些特定的葡萄膜炎类型,但二者是偶然的巧合,抑或是有内在的联系;④内眼手术后的感染性眼内炎或无菌性眼内炎。多发生于中年人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性白内障

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3.糖尿病足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4.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了,遗憾的是在治疗上,尤其是在根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相当困难,所以其重点还在于预防其发生和控制发展。

临床表现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本病起病急,病程通常小于24小时,多数患者起病时有多尿、烦渴、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如未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体检时可发现患者有脱水现象,部分患者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实验室检查可见尿糖、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血pH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及HCO3下降,阴离子间隙明显增大。

(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起病隐匿,从发病到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一般为1~2周,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严重脱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血糖明显升高,一般在33.3mmol/L以上;血酮体正常或略高;有效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一般在mmol/L以上。

(3)乳酸性酸中毒

多发生于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或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起病较急,患者有深大呼吸、神志模糊、木僵、昏迷等症状。血乳酸浓度是诊断乳酸性酸中毒的特异性指标,乳酸浓度多超过5mmol/L,有时可达35mmol/L。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肾病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①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

②正常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μ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患者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

③早期糖尿病肾病期

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μg/min,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患者血压升高。

④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μg/min)或蛋白尿大于mg/d,约30%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患者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

⑤终末期肾衰竭GFR10ml/min。

尿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

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比,其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亦可有大量蛋白尿。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表现为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以及黄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严重的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视网膜病变,增殖性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损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其可引起纤维增生,有时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②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

初次发病多呈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突然,出现眼痛、畏光和流泪。检查发现有睫状充血,大量细小尘状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辉(+~++),前房炎症细胞(++~++++),少数患者出现前房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甚至前房积脓,最终会发生虹膜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③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混浊,完全混浊;开始时在前后囊下出现典型的白点状或雪片状混浊,迅速扩展为完全性白内障,以后囊下极部多见;常伴有屈光变化,血糖升高时,表现近视;血糖降低时,表现远视。

(3)糖尿病足

①早期感觉改变通常呈袜套样表现,

首先累及肢体远端,然后向近端发展。轻触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疼痛感知的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足内在肌萎缩,出现爪状趾畸形;自主神经受累表现为皮肤正常排汗、温度及血运调节功能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胼胝以及更易破碎和开裂。

②后期

继上述早期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

(4)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常为弥漫性的狭窄程度严重,可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自主神经病变,所以无症状的冠心病较为常见,或表现为疲乏、劳力性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等非典型症状。

(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①脑动脉硬化

病程在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可达70%,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衰弱症状。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多无阳性体征。

②无症状脑卒中

指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未引起注意,从而未被揭示或未被认定的脑卒中。其中无症状脑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占74%,无症状脑出血约占26%。

③急性脑血管病

主要表现为脑血栓形成,以中小动脉梗死和多发性病灶多见,临床症状往往较轻,但常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恢复困难。

(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超过50%的患者可能有症状,表现为烧灼样疼痛、电击样或针刺样感觉、感觉过敏和麻木,常在夜间加重,累及足部和手部时呈袜子手套样分布。也有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神经系统检查时可发现异常。在以下5项检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①温度觉异常;

②振动觉异常;

③膝反射消失;

④尼龙丝检查,

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⑤神经传导速度

(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治疗

1.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治疗原则相同,包括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很高,故对高乳酸血症患者(即无酸血症,但乳酸2.5mmol/L)需及时治疗各种潜在诱因,积极预防。乳酸性酸中毒最根本的治疗是病因治疗,如纠正休克,改善循环;及时纠正酸中毒;补充胰岛素和葡萄糖;当病情危急时应及时透析治疗。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饮食治疗、纠正脂代谢紊乱等:

(1)控制血糖

糖基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6.5%以下。

(2)控制血压

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尿蛋白d,血压应控制在/80mmHg;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75mmHg,

(3)饮食疗法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0.8g/(kg·d),对已有大量蛋白尿和肾衰竭的患者可降低至0.6g/(kg·d)。中晚期肾功能损伤患者,宜补充a-酮酸。

(4)调脂应使用他汀类药物严格纠正血脂紊乱。

3.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①基本治疗

及早严格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注重降压、调脂、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戒除吸烟饮酒等视网膜有害的因素。

②光凝治疗

激光治疗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临床实验证明光凝治疗在2个方面对该病的发病过程有有益的作用:一是导致新生血管退化并阻止它们再生;二是减少黄斑水肿。

③冷凝治疗

冷凝主要用于不适合做光凝治疗的患者或光凝治疗的补充疗法,如患者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视网膜周边部病变光凝无法治疗。

④玻璃体切割术

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的基本适应证是玻璃体出血及严重的增殖性病变。一般认为,广泛玻璃体出血3个月以上不能自发吸收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术。

(2)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应进行规范用药治疗,葡萄膜炎的治疗则应根据炎症类型、严重程度、伴有血糖升高的程度等方面来确定。前葡萄膜炎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和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中间和全葡萄膜炎,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对于血糖明显升高且伴有顽固性葡萄膜炎者,宜选用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

(3)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早期积极治疗糖尿病,晶体混浊可能部分消退,视力可有不同程度改善,滴用治疗白内障滴眼液;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时,可在血糖控制情况下施行白内障摘出术,如无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和出血。

4.糖尿病足

(1)溃疡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需要多科室协作,在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根据足损伤的程度,可采用减压、清创、伤口敷料、控制感染、血管重建、截肢等多种措施予以治疗。

(2)Charcot关节病的治疗大多数Charcot神经关节病可以行保守治疗。手术固定不会加速愈合,相反,手术因可能造成新的不稳以及可能有内固定周围骨折,导致病变区域的愈合延迟。非手术治疗在超过70%的病例中获得了成功。但是在足后部与踝关节的Charcot关节病患者中成功率较低。终末期神经关节病可遗留严重的畸形,需要患者持续穿足部支具,如后方壳样踝足支具、后足托或是特殊的鞋子,以减少之后溃疡的发病。

5.糖尿病性心脏病

首先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一原发病,严格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其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节制饮酒、限制钠盐、适当锻炼等,其三,服用适当的维生素、抗氧化剂、血管活性药物、抗栓药物。其四,控制危险因素,对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进行预防和处理。某些糖尿病性心脏病导致心绞痛反复发作,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经皮血管成型、血管支架或者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治疗。为了及早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变,定期做心电图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6.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在治疗原则上相同,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血糖的控制与监测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预后,所以控制血糖在适宜的范围内,是治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基础。

(2)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拮抗剂可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存在异常,因此,对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需进行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3)降压在糖尿病脑卒中特别是出血的急性期,应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和降压程度,降压治疗不能追求快速降压效应。

(4)调脂他汀类降脂药通过降低血胆固醇,可使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降低。

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病因治疗积极严格地控制高血糖并保持血糖稳定;改善微循环,常用药如前列腺素E2、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神经修复,常用甲基维生素B12(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C肽等;抗氧化应激,常用药如a-硫辛酸。

(2)对症治疗主要是控制疼痛,以尽量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通常采用以下顺序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甲钴胺和a-硫辛酸、传统和新一代抗惊厥药、度洛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止痛药等。

赞赏

长按







































复方川芎酊
治白癜风银川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bg.com/ptmyys/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