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饮食 > 学科特色长春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科特色长春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医学科始建于年,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设12个二级学科,在年、年全国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分列第6、7名,年由人事部批准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5个,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病、冠心病),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科方向目前,中医学一级学科向下已形成了以中医内科学为龙头的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五官科学等五大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以破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为主。针灸推拿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以特定穴的效应和推拿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为主。中医骨伤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以骨性关节病、脊柱疾病等研究为主。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以藏象和运气学的研究为主。中医五官科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为主。
学术团队中医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共有教授45人、副教授32人,讲师22人。其中,35岁以下22人,36至45岁37人,46至55岁31人,56至60岁7人。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55人、硕士学位39人。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近五年,培养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人,大部分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取得各级科研成果86项。
科学研究学科近五年出版各级学术著作部。获得国家专利1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5项,省级及其他科研课题项。荣获各级科研、教学奖励43项。其中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学术交流近五年,学科举办了全国中医运气学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心病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届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学者出外讲学8次,与加拿大北美中医研究院、荷兰中医药专业协会、大韩民国世明大学等10家国外院所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条件建设中医学科用于教学、科研的基地硬件设施先进完备,医院1个(长医院),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中风急症医疗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临床实训中心、中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物工程研发中心1个,治未病中心1个,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1个,五行宫康复保健中心1个。仪器设备(台或套),仪器设备值.22万元。新建成的“四象城”图书馆,藏书总量75万册,12种中外文数据库。
学科特色学科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是传承经典,创新理论,长期坚持对以《黄帝内经》为主的四大经典的深入研究;学科创始人——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提出“杂病伏邪”等理论;发展创立了“先天伏寒”、“破血化瘀”等学说,形成了独特稳定的研究方向。二是精研临床突出疗效,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等各级临床科研课题项。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H1N1)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得到了社会公认。已获批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三是调治未病颐养康复,突出治未病理念,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实现了由疾病观向健康观的转变。形成了以治未病中心、康复中心、健康五行宫为载体的保健康复体系。
学科优势学科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教育及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以下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一是重点学科覆盖面广,在二、三级学科中,有12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年国家财政部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共支持资金万元,学科建设总经费万元。二是临床研究基础雄厚,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依托,建设了六大中心,获国家专项支持经费万元。三是重点实验室层次高,国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支持资金万元。
中医学作为我校重点传统学科,在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医疗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长期以来,中医学科的建设、发展与我省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实施和健康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为国家北药基地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优质服务。
中药学
本学科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年被吉林省教委(原)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支持的重点学科。自年再次被评为吉林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以来,在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学术队伍、设备条件、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我校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教学、科研、应用开发学科群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年在全国具有博士学位点的一级学水平评估中蝉联第九名。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吉林省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人才培养基地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主力军。
本学科以中药物质基础,药理药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与资源开发研究为总方向,以长白山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吉林省道地药材研究为重点,以振兴吉林省地方经济和北药基地建设的技术需求、创新为目标,以危害人类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治药物研制为突破口,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展成六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鲜明特色与优势。
1、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凸显继承与创新
基础研究在中药尤其是动物药资源研究中,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动物药研究近百年来的成果,规范了动物药研究的文献、术语,构建了三级资源理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中药配伍规律、活性成分的构效、毒效、组效关系、作用机理、结构修饰、合成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提出肠内菌代谢研究理论。建立中药有效组分活性筛选技术、中药现代分析技术和中药新型给药技术平台,发展了中医药基本理论。承担有国家“”等重大项目;在此基础上开发新药7个,获国家专利21项。
2、学研产相结合,加速成果转化率
与吉林修正药业等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了开放式办学体系。加大提高了中药研究成果的速度、水平和转化率,促进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的进程。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镇脑宁的研究,截止到年底,创造产值已超过31亿元人民币,为吉林省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称其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此项在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专家公认为学校办学特色。
3、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
采取有力措施,着重进行学术梯队建设。该学科现有教授23人,副教授12人,其中55岁以下人员占80.0%具有博士学位41人,占75.9%,研究生以上学历50人,占90.1%,享受国务院特贴4人,省高级专家、省突贡、拔尖人才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刘淑莹、邓明鲁终身教授同时兼任本学科学术顾问。
4、创建了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
本学科拥有配套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平方米,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中试平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9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型仪器设备余台件,设备总值万元;同时,与吉林省政府共建人参科学研究院。
5、建立本-硕-博三层次、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校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以本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好博、硕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研究生1人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本科中药学专业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省属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团队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毕业生连续5年一次就业上岗率均在94%以上,而且供不应求。
本学科目前承担有科研项目项,其中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7项,重大平台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9项。获科研经费.85万元,其课题来源和研究水平均为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水平。
中西医结合
本学科建于年,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的心、脑、肺、五官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有国家级实验室2个,省级二级实验室2个,工程中心1个,承担了、、科技部、教育部等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形成了多个连续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研究结果、创新了理论和方法、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
学科方向该学科在临床研究方面以内、外、妇、儿、骨、康复的重大疾病和常见疾病为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可靠疗效的个体化综合诊疗方案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以中西医两法探讨重大疾病发病、诊断、治疗的机理及药物的活性及作用靶点为主要研究方向,推动了中西医学相结合的理论创新。
学术团队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共有教授17人、副教授36人、讲师30人。其中,35岁以下19人,36至45岁32人,46至55岁28人,56岁以上4人。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26人。
人才培养按近五年统计,招收本科生人,授予学位人;招收硕士研究生42人,授予学位45人。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国内外访学12次,培训研修40人次。建有研究生联合创新基地9个。
科研教学学科近五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其他省级奖项1项,发明专利2项、出版著作5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完成课时学时;承担纵向课题30项,横向课题4项,总经费.3万元。
学术交流近五年,主持并参加了学术会议次,主持召开了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二届一次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医内科心血管病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消渴病第五届学术会议、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等多次国内重要学术。与加拿大、荷兰等相关机构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条件建设教学、科研的基地硬件设施先进完备,医院1个(长医院),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中风急症医疗中心1个,中央地方共建中西医结合睡眠临床研究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临床实训中心、中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物工程研发中心1个,治未病中心1个,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1个,五行宫康复保健中心1个。仪器设备(台或套),仪器设备值.22万元。新建成的“四象城”图书馆,藏书总量75万册,12种中外文数据库。
学科特色学科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以疗效为准绳,各取所长,中西医并重。坚持突出疗效,探索规律,建立规范的原则。以中西医之长,发挥其在各系统疾病中的诊疗优势,开展了出血性中风的疗效与机理、中风后失语、疼痛、失眠、糖尿病、肝病的新病机理论和诊疗规范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和脊柱疾病的研究,重在临床,创新了手法,形成了规范;中西医结合外科领域突出了皮肤科和泌尿外科的研究,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痤疮、脱发及男科不育症、泌尿系结石和感染的连续稳定的研究方向,参照现代医学检查结果支撑中医辨证治疗形成了诊治规范,取得了良好疗效。以上研究方向分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二)启古纳今,创新理论与技术。挖掘中医理论精髓,运用最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机理研究和新理论的探讨。进行了心肌缺血及损伤修复机制、中药抗心律失常、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诊断基础、镇痛机理、药理、毒理学、界定脑出血量的外周敏感标志物的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电生理研究,提出了新理论,形成了新技术,发现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研制了新药。儿科学首次提出了哮咳理论,收入了规划教材,并对哮咳的中成制剂小儿哮咳喘开展了实验研究,研发了系列院内制剂,疗效显著。
学科优势
学科不断加大投入,教学、医疗、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自身的三大优势:
一是具备了省内最好的中西医人才资源,本学科依托中医药大学,历经50余年的发展建设,拥有了中西医结合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积淀了省内最优秀的中西医人才队伍,已培养了一大批在中西医理论与实践方面卓有建树的优秀人才;
二是本学科在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由于学科交叉的优势,使得自身具有了极大的学术发展空间。在理论结合的创新上初见端倪;在临床技能的实践上已有显著成绩,在科学研究的探索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本学科是承担我省医疗卫生工作尤其是新农合的不可替代的主力军;是支撑北药基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我省中医和西医加速融合与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动力、是中西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是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的动力、是推动医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动力、是促进省内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和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的动力、是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动力。
中医骨伤学
我校中医骨伤学科于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本学科创建于年,年本学科被批准为骨伤硕士学位授予权,年始赵文海教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招收骨伤博士研究生。
1年为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年确定为省重点学科、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基础条件及设备不断改善,教学、科研、临床研究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重点专科、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骨伤名科。
学科已形成了“骨性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骨坏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脊柱疾病的研究”、“创伤疾病研究”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赵文海教授;学术带头人:刘柏龄教授。学科现有教师26人,教授8人(终身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博士4人,硕士1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国家百名青年中医称号1人。师资队伍平均年龄40岁,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具有副教授职称的骨干教师占有相当比例,且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学科培养全日制本科生约2多人,研究生约人。作为主编、副主编参加“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研究生教材等10余部。
骨伤科为我省、校重点学科,现已成立了实验室和研究室,不断更新先进的仪器设备,为骨伤科的临床、教学、科研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针对我学科特点,已成立学科领导小组,确立了的学科发展建设机制与管理制度,明确发展目标,并在学科发展建设中的不断解决,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及缺陷,为学科定位与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学科在发展的同时,不断争取学科建设资金,通过国家重点专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国家、省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为学科整体建设、学术水平的完善,提供资金保障。
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近年来以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建设核心,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逐步形成在骨性关节炎、骨坏死、骨质疏松症、脊柱疾病、创伤疾病的诊疗和科研优势,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骨伤科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中心之一。
中医肺病学
我校中医肺病学科于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本学科创建于本学科自年建科,现有医护人员28名,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5人,所有医生均硕士以上学位,可承担3门(中医内科、西医内科、中医学导论)临床骨干课程,现有48张病床,3个门诊诊室。是省部级实验室、国家抗感染中医药临床药理基地,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基地。拥有肺功能仪、无创呼吸机、血气分析仪、多功能监护仪、电子支气管镜、多导睡眠仪等仪器。
本学科研究方向为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防治研究、慢性咳嗽中医证治规范研究、肺炎中医治疗规律探究、时行感冒中医药治疗研究。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宫晓燕教授;学术带头人:阎洪臣教授、宫晓燕教授。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2人。包括博士2人,硕士10人;高级职称6人;中医临床专业9人,西医临床专业1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2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有基础教学经历的人员两人。近五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8人:毕业23人、在读25人,博士研究生3人,研修学员9人。形成了一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青年骨干力量为主体、高学历、高层次,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年1人成为博士导师,6人成为硕士导师,培养了3名博士。毕业硕士研究生48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23人、博士研究生3名。编著4本教材、4本教辅。
科室床位数增至56张,床位使用率%,开设了3个门诊。省部级实验室1个,是国家抗感染中医药临床药理基地。拥有肺功能仪、无创呼吸机、血气分析仪、多功能监护仪、微波治疗仪、超声雾化仪、电子支气管镜、多导睡眠仪等仪器,具有临床研究工作及实验良好支撑条件。
肺间质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四大难症之一,我们从虚从瘀从寒论治,创立了补虚、活血化瘀、温阳等之法,创立了中医治疗肺间质疾病的新观点。治疗时行感冒上,立解肌发表、除湿醒脾治疗大法,兼以清热解毒,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新理论。对于咳嗽、COPD等疾病,以脾胃论治,清脾经伏火、升散郁热的治疗原则,形成了内外兼治、简、便、验、廉的中医临床路径,制定了北方地区肺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药药理学
我校中药药理学科于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本学科创建于年,经3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在学术队伍、设备条件、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1年被批准为硕士授权点,现在拥有3个技术服务平台:2个国家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和吉林省北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工程中心。
中药药理学为省精品课程,学科组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模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高等中药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信息的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获省教育成果一等奖。在教改中调整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的比例,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制定了实验技能达标和多站式考核方法,实验课开出率为%,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44%。新建设可供中药药理学学生实验用的实验室平方米,购进0万元的仪器设备。主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本学科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及抗肿瘤药理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生物活性研究、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心脑血管药理学研究。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曲晓波教授;学术带头人:张大方教授、陈声武教授。现有学科成员12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5年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研修生、国外留学生余人,同时承担着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药事与企业管理、临床药学、药学导论、新药研制与开发等本专科课程。主办并召开了4医院校中药药理教学研讨会。出版《中药药理学》、《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等教材6部,其中主编1部、副主编4部。
有配套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有LC/MS等固定资产总值为万元,管理与运行能满足本学科建设的需要。馆藏图书44.3万册、有先进的网络系统。本学科与日本高山药科大学、新泻药科大学、立命馆大学、韩国世明大学,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高校和科研部门建立了相互合作关系。
学科在研究中药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的机理和作用规律方面成绩显著。首次建立了偏头痛药理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平台,出版了学术专著《偏头痛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的新药镇脑宁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吉林省第一个在国外注册的新药,行销东南亚,到目前产值已超过27亿,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学科目前承担有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2项,十一五支撑项目2项,重大新药创制1项,总经费达万元。获奖科研成果17项,发表学术论文68篇,其中被SCI、EI收录4篇。出版专著9部。
针灸学
我校针灸学科于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创建于年,全国著名针灸学专家刘冠军教授、纪青山教授等老一代针灸专家为学科创始人。年,学校成为硕士授权单位,针灸学科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开启了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起点。二十多年来几代长中针灸人经过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针灸学科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继承老一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以王之虹教授、王富春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学术、学科带头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率领全体长中针灸人不断壮大学科实力,厚积薄发,实现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1年针灸学科成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年被确定为吉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获继续支持,同年在全国第十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学科获批成为博士授权学科。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协作单位和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已经成为吉林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中心。学科目前承担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
目前学科已经形成了“特定穴理论与应用研究”、“针灸治疗弱视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针灸技术的规范化研究与推广”、“针灸防治哮喘研究”等5个长期、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王富春教授;学术带头人:王之虹教授、纪青山教授。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3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学术队伍中既有本校又有全国各知名高校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等,学缘结构较为丰富,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学科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既针灸推拿学;分化为针灸推拿、英语强化、全科医师和康复治疗四个专业方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人,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每年有较高比率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知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学科教材建设成绩斐然,年以来学科人员共主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37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1部,副主编1部,参编2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3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4部。
近年来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学科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建设目标,形成了“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学科特色,在特定穴、针灸治疗弱视等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药用动物学
我校药用动物学科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始建于年的动物药教研室,同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动物药硕士学位授权点。年被吉林省教委确立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学科,同时学科开始了“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工作,年“中药(动物药)学科建设”项目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年被确立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年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中药动物药实验室三级实验室、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年被确立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
本学科拥有连续稳定的研究方向:药用动物资源学研究;药用动物养殖驯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药用动物加工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药用动物生物工程与新产品开发研究。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张辉教授;学术带头人:邓明鲁教授、曲晓波教授。中药资源学:研究队伍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中药化学:研究队伍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教授2名、助研2名;博士4名、硕士2名。中药药理学:研究队伍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教授2名;博士1名、硕士2名。生物工程学:研究队伍3名,硕士生导师3名;教授3名;博士3名。自年以来药用动物学科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名、师承学员4名、研修学员2名、承担进修生6名、送出培养学员3名、本科生生产实习名。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次以上。
参加王文权主编《中药资源学》十五(李健平副主编)、十一五本科生规划教材(张辉编委),十一五专科生规划教材(林喆编委),万德光主编《中药资源学》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张辉编委),王德群主编《药用植物学》十一五特色教材(张辉副主编)编写工作,全部承担的是药用动物部分,这在国内是唯一的。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拥有国家教育部中药有效成分实验室、国家教育部长白山道地药材关键技术工程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中药动物药、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为国家三级实验室,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现有办公面积60㎡,实验室1㎡,仪器设备0余万元,包括气质联用仪AgilentN/5N、液质联用仪Agilent1离于阱SL型、高分辨串联质谱、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GDS、多谱勒血液测定仪CBI—型等。以上仪器基本能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本学科拥有国家教育部中药有效成分实验室、国家教育部长白山道地药材关键技术工程中心。
本学科是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及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年“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的基础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年“长白山道地药材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医心病学
我校中医心病学科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年8月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本学科具有连续稳定的研究方向:以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慢性心衰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各类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化为研究重点,坚持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开展各项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核心任务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学科学术带头人-任继学教授、黄永生教授,学科带头人-科主任邓悦教授。目前有医生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5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6人,占40.00%;具有硕士学位的6人,占40.00%。1名获省青年科技奖,1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形成了博导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副教授为学术骨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目前的15名研究人员中有6名获得博士学位,6名获得硕士学位,青年人承担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占总任务的80%。
心血管科现有病床90张,CCU病房2个(病床8张),配有心血管病实验室,与药理实验室联合管理,为国家三级实验室,以适应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并满足硕士博士研究生课题实验的需要。拥有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运动负荷心电分析系统、GLAB2.0型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多功能心电监护/除颤器、动态心电记录器、24小时动态血压记录仪等大型临床设备。
心血管学科注重学术传承,发展中医药防治心病理论。针对心血管常见病,以突出中医特色为主,不断实践和探索,在研究疗效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并形成完整的诊疗方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非溶栓、非介入)抢救方案、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诊疗方案、心律失常诊疗方案、高血压病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等,现承担科研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科研获奖19项,获科研成果21项,院内制剂5种,成果转让4项,出版著作19部,发表论文95篇。
推拿学
我校推拿学科于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推拿学科始建于年,承担中医系的《推拿学》教学任务;年,获针灸推拿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提升了推拿学科的建设水平;年,我校成立针灸骨伤系;1年,成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年,成立针灸推拿学院;5年,我校针灸推拿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推拿手法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年,被确定为吉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年,针灸推拿学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推拿手法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年,推拿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建设专科;年,建立针灸推拿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推拿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标志着我校的推拿学科建设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学科以推拿治疗内科常见病的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推拿治疗颈腰椎疾病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小儿推拿规范化研究与适宜技术推广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课题8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8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6项,获奖20项,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和明确的研究目标。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王之虹教授;学术带头人:宋柏林教授、丛德毓教授。本学科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推拿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学术队伍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6人,硕士13人;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协作进取精神。
近年来,派遣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学习余人次;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8名,向社会输送了大量推拿学高级人才;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发表论文70多篇,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推动了推拿学术的发展。此外,组织召开第9届全国推拿学术年会,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4次,其他学术会议6次,为促进推拿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目前,拥有推拿示教室2个,推拿实训基地2个,推拿实习基地1个,总面积0㎡,拥有教学、临床及科研设备总值近0万元;具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远程视频会议、网络信息检索平台,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此外,每年学校和地方政府均予以建设经费支持,为推动学科的发展建设予以了坚实的保障。
本学科在教学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临床医疗和基础建设方面,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特色浓厚、优势明显。尤其在小儿推拿研究、推拿治疗内科常见病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处国内领先水平。
中医内科脑病学
该学科于2年首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年再次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中医内科脑病学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运用多种现代方法和手段对中风病、痴呆、偏头痛、郁病等病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从临床及基础实验两方面验证其科学性,制定出诊疗常规,并对脑病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对脑病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系统深入研究,促进了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临床疗效提高。在中医创新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科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以脑病急症为主攻方向,尤其对脑出血、脑梗塞进行了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创新和诊疗手法创新的研究,开发了新药,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为内科治疗出血性中风开创了一条新路。连续承担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五”攻关课题。运用多种现代方法和手段对中风病、痴呆、偏头痛、郁病等病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从临床及基础实验两方面验证其科学性,制定出诊疗常规,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临床疗效提高。
学术带头人任继学教授7次在全国名老中医经验学习班上讲授脑病等中医急症,并在全国各地进行20余次讲学;学科带头人赵建军近年来多次应邀在全国学术会议做大会演讲,为推动中医脑病理论与临床学术进步做出贡献。
目前学科学术队伍已建设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学术造诣较深,具有创新学术思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师队伍。学科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方面均较合理。
内经
我校内经学科于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在著名中医学家阎洪臣、程绍恩、高光震等教授带领下,学科建设经历了名师导航的初期(-)、精英辈出的稳步建设(-)、行内领先的快速发展(年-)三个阶段。
年吉林省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内经选读》年国家级精品课程。07年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紧紧围绕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内经》理论体系本质特征、脏腑气血理论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研究特色,广泛采取理论挖掘、文献整理、科学实验、流行病调查等多种手段,对重大医学疑难问题开展研究。挖掘五运六气理论精华,提出了“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变化相关”的观点,“明清时期防治瘟疫方药规律研究”取得成果,提出“治疗瘟疫扶正祛邪并重”的观点。创新经典理论,多学科合作,“长春地区异常气候致病规律研究”总结的长春50年异常气候致病规律具有重要价值,获得吉林省科技成果。出版了《灵枢经语释》《中医歌括注释丛书》等8部著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脏腑气血疑难问题研究。从哲学、方法学层面拓宽研究领域,研究《内经》理论体系本质特征,使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紧密相连。共承担科研、教学研究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20项。发表科研论文80篇,其中,国家重点核心发表论文29篇。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3部。
本学科有《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内经》脏腑气血理论、《内经》理论体系本质特征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采取多种手段,对《内经》重大医学疑难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苏颖教授;学术带头人:苏颖教授、刘宏岩教授。现有教师8人。平均年龄38.25岁,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博士3人,占37.5%,硕士学位%,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奉献精神,发展态势良好。《内经》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开设《中医运气学》《难经选读》课程,创立了国内外唯一的“中医特色教学基地-五运六气示教室”。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医运气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精编教材《内经选读》3部教材。课题“中医药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医运气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三等奖,“中医经典内经课程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获年吉林省优秀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内经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论文分别获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型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黄帝内经千人诵》等,被《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教学研究与改革取得成果。学科承担了教学研究课题12项,撰写教学论文20篇。
本学科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余赢鳌、孟庆云等专家对学科研究特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域独树一帜,优势明显。召开国际内经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运气学学术会议、全国五运六气高级师资培训班、中日中医理论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与大韩韩医师学会原典学分会、韩国庆熙大学原典学教研室、韩国景园大学、日本东京北里研究所、澳大利亚中医医院校内经学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内外中医经典学术交流与发展。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享有较高声誉。
方剂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复方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剂配伍及复方筛选关键技术研究,方剂理论传承及古医方数据库挖掘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于年建校时创立,经过国家级名老中医胡永盛教授等五代人50余年的不懈努力,从整理古方、研究方剂的制方原理、运用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组方用药知识的传统学科模式,逐步形成了中药复方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剂配伍及复方筛选关键技术研究、方剂理论传承及古医方数据库挖掘研究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了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的现代学科发展模式。学科0年获批硕士授权点;承担的课程于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五年内有4人次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常务委员或委员,学科科学研究水平在同类行业当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中药分析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质谱技术对中药活性物质分析及结构研究,中药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中药新型给药系统-靶向、缓控释新剂型、新材料研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创建于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药分析学课程。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本学科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博士10人,硕士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每年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1人。有四个固定研究方向,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三级实验室、一个省校共建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项课题26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他奖4项,配套教学、科研实验室平方米。配有LC-MC、HPCE-MS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万,为高层次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中医康复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颈腰椎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中医康复临床研究,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中医康复临床研究,工伤职业康复介入标准与规范化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建设始于年,迄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建设历史。①学科队伍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硕士21人;②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6项,国家中医局课题4项,省级课题9项;③编写国家规划教材4部,其他著作近10部,发表论文21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发明专利1项,其他厅局级奖励及科研成果11项;④组织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继续教育班等学术活动10次;⑤本学科康复中心建筑面积达㎡,病床张,设备总值近万元;年底该中心将搬迁至长春市深圳街,将建设成为医院,建筑面积约20㎡,病床达张,届时将成为省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实力最强的康复中心。
中西医结合临床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脑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骨质疏松症和脊柱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咳喘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角膜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始建于年,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形成了连续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等数十项课题。
学科始终坚持以疗效为准绳,中西医并重,探索规律,建立规范的原则。开展了出血性中风的疗效与机理、中风后失语、疼痛、失眠的新病机理论和诊疗规范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课题、教育部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和脊柱疾病的研究,重在临床,创新了手法,形成了规范,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从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深入研究了间质性肺疾病、慢性咳嗽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规范了中医治疗咳喘病的诊疗规范已在全省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角膜疾病的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学科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基础良好,在上述4个研究方向上居于国内同研究领域的前列。正在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医儿科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小儿哮喘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哮咳理论的规范化研究,通络开肺益血理论贯穿小儿过敏性紫癜三期辨治的研究,痰湿闭肺型肺炎喘嗽的证治规范化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自年建校成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几代儿科人的共同努力,已由建科之初的一人出门诊,发展到拥有医护人员48人,现设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推拿、急诊等八个诊室,病床60张,年门诊人数19万人次,年业务收入逾0万元。患者遍及全国除的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以及14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本院主要科室,学科承担着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四个层次,五个系部,七个专业,年均学时的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儿科的教学任务,所讲授的《中医儿科学》于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年被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还积极参与国家以及省局级科研项目,参加了多种儿科药物的临床观察。是省内肺系疾病研究实验室基地。年被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省重点专科单位。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专科、省优秀课程,为全国重点专科哮喘协作组的副组长单位。
中医内分泌病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辨证论治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2型糖尿病早、中期的研究,解毒通络保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中医药内外兼治法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经多年建设,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毒损肾络、苦酸制甜等诸多理论,揭示糖尿病发病机制与中医病机理论“中满内热”、“毒损肾络”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前期等,明显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致残率,副反应少。促进了临床疗效不断提高,门诊、住院患者量逐年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学科学术队伍已建设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学术造诣较深,具有创新学术思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师队伍,学科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方面均较合理。同时培养出大量“三基”知识扎实的本科学生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精通中医理论和人文社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研究手段、具有较强临床能力的研究生。
学科发展目标明确,组织管理健全,运行管理顺畅,经费管理细化合理,能够使学科高效运行,不断促进学科发展。
中西医结合基础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药复方药效学物质基础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于年筹建,年建立,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为重点学科,下设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药复方药效学物质基础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目前学科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工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学科在心肌缺血及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诊断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国内同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
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清晰,经10年的建设,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正在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上升潜力。
中医肛肠病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肛门病术后电针止痛技术的深化研究。2.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的深化研究。3.功能性便秘诊疗方案的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通过几年的学科建设,中医肛肠病学科确定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支撑研究方向的系列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能够反映肛肠学科的研究领域水平。以多发病、常见病如:痔病、肛瘘、肛裂、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为突破口,完善中医肛肠病学理论,以指导临床、科研及教学,提出部分肛肠疾病新的诊疗规范,以提高临床疗效。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应用多种现代方法和手段,深入讨论肛肠病发病规律及诊疗技术,积极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学术水平。
学科于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均从事中医大肠肛门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其中多人成为科室骨干。5年我科成立吉林省大肠肛门疾病研究室,年被批准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科室成立以来在周建华教授的带领下,在院领导的大力扶持下临床、教学、科研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内大肠肛门疾病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已跃居前列。
中医眼科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白内障发病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葡萄膜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成立于年,历经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奋斗,已发展成为拥有各类先进设备,集医、教、研为一体,中西医并重的综合性现代化专科。由于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围绕以临床疗效为核心、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羽翼的指导方针,在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学科于年被评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0年成立中医眼科二级实验室,并于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医白内障医疗中心”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在年通过国家验收,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年中医五官学科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重点学科。于1年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学科,是我省唯一的中医五官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学科的发展从此迈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多年来,在学校领导下,在学科带头人带领下,本学科在教学、医疗、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了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
中医护理学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构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护理健康教育及亚健康干预的研究,中医养生康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学科建设发展状况内容摘要:学科创建于年,包含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内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承担学校护理学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于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于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年,护理学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中医护理学主要讲授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旨在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学科在立足于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吸取现代医学护理理论,现已形成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构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护理健康教育及亚健康干预的研究、中医养生康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构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外科护理学》两部出版并使用的教材,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护理健康教育及亚健康干预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首位,现已有2项有关亚健康干预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两篇有关亚健康方面的论文,还参加了亚健康专题的全国中医基础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医养生康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有《康复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视听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