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饮食 > OCTA可用于中间葡萄膜炎的诊断与监测
OCTA可用于中间葡萄膜炎的诊断与监测
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中间葡萄膜炎的应用研究(英文题: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inIntermediateUveitis;作者:MAXIMILIANW.M.WINTERGERST等;作者单位:德国波恩大学眼科学院)
中间葡萄膜炎的微血管改变与视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因此利用最先进的高分辨率视网膜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来评估和监测临床上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十分重要。作为中间葡萄膜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微血管的损害。黄斑水肿主要是由于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barrier,BRB)被破坏引起,其中包括内外屏障的破坏。BRB内屏障主要由视网膜毛细血管构成,外屏障由视网膜色素上皮构成(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荧光素血管造影术中的渗漏现象表明黄斑水肿时存在微血管损害。对于没有临床体征的BRB损害的眼睛(如不伴黄斑水肿),其是否存在明显的血管改变仍不清楚,而OCTA的出现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OCTA可以呈现出非常详细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图像。OCTA目前已被应用于各种眼部疾病,但其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较为局限。截止目前,人们已对前、后葡萄膜炎以及全葡萄膜炎的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和后葡萄膜炎的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的改变进行了部分研究,发现视网膜旁中心凹的血管密度和复杂度均有所下降。但至今尚无中间葡萄膜炎的相关研究,同时中间葡萄膜炎的微血管在炎症发生的作用也知之甚少。中间葡萄膜炎的浅层、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丛是否存在明显损害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利用OCTA来评估中间葡萄膜炎的微血管结构是否存在变化。
该研究属于病例对照研究,作者收集了来医院眼科门诊的中间葡萄膜炎病人和与其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该研究利用扫频光源OCTA采集图像。通过ImageJ软件,作者对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的血管密度(vesseldensity,VD)、骨骼密度(skeletondensity,SD)、血管直径指数(vesseldiameterindex,VDI)及分形维数(fractaldimension,FD)进行半自动分析。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自动分级,进而提取平均信号强度、信号强度标准差、信号强度分布峰度及血流流空信号。
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29名中间葡萄膜炎病人和30名对照受试者。研究发现中间葡萄膜炎病人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的全部OCTA参数均显著下降(如浅层视网膜血管中间葡萄膜炎病人vs对照受试者:0.31vs0.40VD,5.6e-8vs6.4e-8SD,5.4e6vs6.1e6VDI,1.78vs1.79FD,P0.05)。此外,研究还发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存在更大程度的血流灌注异质性,即血流流空信号所占比例更大。不伴黄斑水肿的病人相比于对照组,其OCTA参数也显著下降(除浅层视网膜血管的VDI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信号强度分布峰度及血流流空信号外的其他OCTA参数)。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间葡萄膜炎病人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复杂度(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