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医院 > 白塞中医白塞氏病中医辩治及诊断标准的

白塞中医白塞氏病中医辩治及诊断标准的



白塞氏病(亦称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并易反复发作而加重严重可危及生命。近几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因其病因不清、病理机制不明,临床治疗缺乏针对性,因而效果多不理想,长期疗效尤其不明显,故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而在世界范围内亦已将其归入“难治症”之列。白塞氏病临床常以口腔、外阴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症状表现,具有慢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的发病特点,在病变过程中常见有皮肤,粘膜、肌肉、关节、血管等多部位及消化道、中枢神经等多系统器官受损害的血管炎病变表现,即在累及部位的小动、静脉发生充血、水肿、渗出、栓塞和脓疡形成等病理现象,西医学常以激素类药物或免疫调节剂控制病变发展,不确定的疗效、药物依赖性及较严重的副作用成为治疗中的新问题,此外本病反复加重致临床多系统器官的损害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更成为治疗的难点,因此医学界同仁不断向中医学探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推动中医对白塞氏病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工作的进展,便于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我们于年在提出“中医分期辨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和有关资料草拟了一份“诊断标准”,并于年两次提交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讨论审议,经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拟定出《自塞氏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草案)于年正式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15卷第11期上。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病例总数例。其中年6月底以前为80例,年6月底以后至今为76例。男58例,女98例,男女比为1:1.68,年龄在12--70岁,其中12-19岁7倒(0J64%);20---29岁j8例(11.53%)I30~39岁70例(44.87%);-49岁36例(23.07%);50—59岁16例(10.25%);60岁以上9例(5.76%)。可见30--49岁共例占67.94%,为发病较集中的年龄段;病程1年以内者23例(14.74%),1-3年者56例(35.89%),3“年者40例(25.64%),“10年者19例(12.17%),10年以上者8例(5.12%),其中1例最长达30年。

2白塞氏病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的研究

2.1诱发因素

由本研究资料总结.发病诱囡多为感冒、饮食不节、情绪不调、劳倦、月经周期变化等,临床常见2种或2种以上诱因同时存在。

2.2病因和病理机制

本病并未在肝脾,并与心肾三焦气化密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脾湿肝热、肝肾阴虚为本,湿热毒邪,瘀阻脉络为标。于其发作,素体气阴不足是内因基础,起病缓慢,易于忽略,当察觉时已缠绵日久;而急性反复发作因诱发因素引发,必须予以防范。

通过治疗白塞氏病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病例总结归纳,究其病理过程如下。

(1)当属脾虚湿阻、湿郁化热或热灼耗阴、阴虚肝热致湿热蕴毒或久恋使热毒伤络、湿阻气机的进行性病理过程。

(2)发病过程中湿热毒邪必然影响脏腑协调关系,致使气血阴阳失调和邪正盛衰的变化。

(3)发病过程中皆因湿热、热郁或阴虚、气虚、阳虚而造成的血瘀证的病理变化(血瘀累及脏腑气机生化一失调一再恶化)。

3分期辨证与辨治步骤

3.1分证依据

总结I0年来中医治疗白塞病文献报道,其主要证候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的分析及学术报道总结,我们将本病发病过程分为急性发作期、相对稳定期和恢复巩固期三个阶段,并通过剖析这三个阶段所表现的病理特征,提出三期分证方法,概括为热毒蕴结、湿热壅盛、气虚湿阻、阴虚热郁和脾肾阳虚五证,对其主要病症表现进行辨证,从而为逆转病情进行性发展,把握三期的各自病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抬疗。

本文所叙例病例证候分析情况如下;热毒蕴结(血脉失和)21例,占13.46%.湿热壅盛(血脉阻滞)52例,占33.33%:气虚湿阻(邪郁化热)32例.占20.51%;阴虚热郁(邪阻血络)46例,占29.48%;脾肾阳虚(余邪未尽)5例,占3.20%。气阴两虚者共78例,占50.99%,其中因气虚湿阻血瘀者有20例,占25.64%(20/78);热郁血滞者12侧,占15.38%;阴虚血瘵者23例,占29.48%a肝肾阴虚一证,因常复合有较显著的毒热或湿热邪盛的表现,归入阴虚热郁证内。

3.2辩治步骤

首先要控制疾病急性发作期反复发作的病状,其次稳定病情,减少复发率。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为病情缓解进入康复阶段,定要把握病体状况予以调理。因本病具有复发性的周期反复发作的特点,为取得疗效,遏制复发至关重要。此间务必把握病情(程),准确辨证.缓图其功.彻底治疗,牡绝复发,以保证病情稳定治愈。

3.2.1急性发作期

此期为邪实盛候或见虚中挟实。发展过程如下。

3.2.2相对稳定期

为急性期经治疗后的好转阶段。此期病情基本稳定,属不典型发作或慢性缓解期。l晦床表现为溃疡大部分愈合或欲发未发,伴随症亦相继减缓。病理状态为湿热毒邪之峻势已衰减,而正气亦已损耗·处于正邪相持阶段。此期虽邪衰正耗,但邪气依然残存,其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宜·

3.2.3恢复巩固期

此期为病情稳定、诸症相继减缓或消失.正气渐复,属康复阶段。为防止复发,需以调理阴阳、益气养血、和血通脉为法加以巩固,直至无任何反复的迹象。

4诊断标准的研究

4.I参考国内外资料情况

迄今为止,国内外较常用的白塞氏病诊断标准有年日本厚生省标准、年国际ISG标准、年国际分类标准及医院公布标准,详见表2。

4.2关于诊断标准

在国内外现代医学白塞氏病诊断标准日趋精简时,我们较多地采纳了颇为繁复的日本厚生省标准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符合白塞氏病发病、病症表现的客观规律:从发病上看.本病的主症表现是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并不是从开始就全部具备,多种次要症状亦很常见,且从发稿之初就与主症伴随出现并随主症演变。本次观察例病例临床症状发生率见表3。

(2)符合中医临床疾病转归认识的客观规律: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看,主次症表现同属邪气伤正、脏腑失调所致,在病变过程中息息相关。

(3)适用于中医整体观对疾病的诊疗,根据疾病发病的病理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治疗.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将临床表现综合加以分析,次症表现的加入有助于辨证的准确。

(4)重视次症表现,配合主症进行诊断,阻免因不能早期确诊延误了病情。据本次倒病例观察,不完全型和可疑型占有较大比例,见表4。

(5)除主、次症外.临床常见心烦、汗出、纳差、失眠等其它全身性症状。

4.3关于理化检查

除常用的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理化检查外,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对部分病例进行了血清LSA和总巯基检查,发现本病患者血清LSA有明显升高和总巯基的减少,其中LSA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与近年国外报道相合,拟做进一步观察,将其作为本病病变指标或疗效判定指标。

5治疗方药与疗效分析

5.1治疗原则

初期以邪实为主,其湿热、热毒为主要病邪,故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为治疗原则;病久本虚标实,

热盛伤津,耗伤肝肾之阴,又当以养阴生津、滋补肝肾为主:邪郁气耗亦当益气行气、散郁除邪为法:

病至后期脾肾两虚、精血不足,应用健脾益肾法,使脾气得健、肾气得复。

5,2分证治疗

5.2.1熟毒蕴结

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护阴为法。常用方剂为清瘟败毒饮、四妙勇安汤、清火利咽汤加减治疗。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黄芩、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丹皮、丹参等(本用药不是处方,仅共临床辨治选药时参考。以下同)。

5.2.2湿热壅盛

以清利湿热、解毒通脉为法。常用方剂:茵陈四芩汤、蒿芩清胆汤、二妙汤、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用茵陈、青蒿、青黛、苦参、黄柏、土茯苓、猪苓、赤小豆、丹皮、丹参、陈皮、半夏、枳壳等。

5.2.3气虚湿阻

以补气化湿为法。常用方剂:五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药用苍术、白术、猪苓、土茯苓、泽泻、桂枝(肉桂)、茜陈、青黛、黄柏、炒枳壳、丹参、赤芍等。

5.2.4阴虚热郁

以养阴清热、和血通脉为法。常用方荆:一贯煎、玉女煎、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药用青黛、黄柏、知母、生地、玄参、麦冬、玉竹、白薇、地骨皮、赤白芍、丹参、猪苓、女贞子、枸杞等。

5.2.5脾肾阳虚

以温阳补气、通阳化气为法。常用方剂为甘草泻心汤、黄苠桂枝汤,胃苓汤、真武汤、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汤等加减治疗。药用生芪、党参、苍白术、桂枝、肉桂、干姜、丹参、赤白芍、黄连、猪茯苓、甘草等。

5.3治疗效果

痊愈28例,占17.94%:显效70例.占44.87%:有效42例,占26.92%:无效16例,占10.25%。总有效率89.73%。

5.4特殊病例说明

本次研究之倒病例中,结核感染者3例,均配合抗痨治疗,其中1例治愈,2例显效;双目完全失明者1例,摘除左服眼球者1例;死亡者2例,其中1例为颅内血栓性静脉炎合并出血死亡,1例为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于出血性休克;咯血者1例,为肺内血管炎所致.

5.5疗程说明

本病具有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发病特点,从倒病例统计来看.其发病时间均在半年以上,在1年之内者仅占14.74%,而榘中在1—6年之间(61.63%)的病程是该病进行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准确的辨证和治疗是逆转此病进行性发展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故在治疗上考虑到复发性特点的转复,其治疗时间安排至少以半年为限,以便观察经治疗后反复发作的特殊表现是否得以控制,如果再加以巩固调养,达到完全治愈,其疗程还将因人而异。从目前统计:50Vo:苜3年以内的病史的病例经分期辨证泊疗在半年内得到满意疗效,而3年以上或更长病史者,其治疗时间将要延长.平均1年时间,个别病例达到3年连续治疗,方能控制病情发展,尤其曾采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患者(约占50%以上)在治疗上更增加一定难度,临床必须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将激素等药撤除后,才能以半年为限予以观察疗效的稳定,这部分也将增加疗程,应以说明。

6结语

自塞氏病中医诊断标准通过大量总结国内外资料及临床治疗实际经验而成文,基于对病因,病理机制及其发展过程的深入分析,提出三期五证的辨治纲领,便于临床应用、总结交流与协作,定会促进白塞氏病的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略)

张志真、刘薇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防治
白癜风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bg.com/ptmyyy/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