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诊断 > 研究这种疾病

研究这种疾病



当年奔走在农村田间地头,只是一名赤脚医生时,杨培增的梦想很简单——上卫校,成为医科学校的毕业生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葡萄膜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那么2000年后,中国团队的能量得到了巨大释放

从赤脚医生到医学博士

“可国内得这个病的患者多达300万至500万人,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回想起当初的决定,杨培增说

2007年,杨培增及其团队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jaci)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葡萄膜炎发病的新通路

在读博士时,导师提议他选择葡萄膜炎的研究方向当时,葡萄膜炎是国内眼科最薄弱的领域,是一门“冷板凳”学科

没想到的是,他不仅考进了卫校,还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了博士

为了查资料,杨培增当过图书管理员“帮管理员值前葡萄膜炎多久能好夜班,我就能拿到图书馆的钥匙,晚上9点半闭馆了,我还可以在里面继续看书”

四五年下来,他不仅自学了徳、法、日等多门外语,还阅读了大量关于葡萄膜炎的国际文献

1997年,日本东京,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举办的第四届国际葡萄膜炎学术大会召开杨培增第一次站在了国际性的学术舞台上,作了有关眼组织免疫活性细胞的报告,在这一领域发出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他们提出,学界普遍认为葡萄膜炎是因为一种th1细胞引起的,然而他们的研究发现,th17细胞在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2】【3】

为啃下这块眼科领域的“硬骨头”,他没少下功夫

研究这种疾病,要用新鲜的牛眼那时屠宰场一般都在凌晨2点钟杀牛于是,他在夜里12点骑着自行车,赶几十里路到屠宰葡萄膜炎要注意什么场取牛眼,回到宿舍时已凌晨3点多早上8点,他又要钻进实验室

第一次站上国际性学术舞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bg.com/ptmyzd/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