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护理 > 中医临床学内科之痹病篇
中医临床学内科之痹病篇
北京有没有专业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中医临床学》内科之痹病篇
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痹病久病入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医学心悟》《类证治裁》等医籍也赞同这一观点。
西医学如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全身性、慢性、进行性炎症疾病。病变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外周关节,以及眼、心、肺等多器官。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家族发病趋势,85%—95%患者与遗传、感染、创伤、环境、内分泌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骨的附着端炎症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即附着于骨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的炎症,发生在骶髂关节、椎间盘的纤维环、锥体周围韧带、跟腱等处。早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随后肉芽组织形成,破坏相应部位的软骨和骨,最后纤维化或骨化。该病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出现残疾。
一、病因病机
(一)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肌肉、筋骨、关节之间,壅阻于血脉经络,气血为邪气阻闭而运行不畅;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发病。但总的来说,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常见的发病机理如下:
1.体虚感邪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外邪易于入侵;既病之后,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至风寒湿热之邪,得以逐渐深入,留连于筋骨血脉而为痹证。因此,体虚是本病重要的内在因素。阳虚者以其卫外不固,易为风寒湿邪所伤,故感之者多为风寒湿痹;阴虚之体,阳气相对地处于偏盛状态,脏腑经络,先有虚热,故感之者多为风湿热痹。
2.外邪侵袭风、寒、湿、热之邪通常地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体质柔弱者,固然易于遭致外邪入侵;也有平时体质尚好,但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寒热交错,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劳力感受寒湿,或汗出入水等,日久也可导致卫外机能不固,外邪入侵,闭阻肌肤,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痹证。
3.停痰留瘀痹证日久,邪气留滞不去,经络血脉受阻,血行凝滞则生瘀,瘀阻津液凝聚则成痰。若痰瘀互结与外邪相合,使经络阻闭,进而深入骨髓,而致根深难以遂除。故痹症晚期所见到的关节肿胀,畸形,则多为痰瘀交阻于骨节之间所致。
总之,痹证的发生,一般多以素体阳气阴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一般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肉经络:久病则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挟杂,病位则深在于筋骨或脏腑。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疼痛的性质有酸痛、胀痛、隐痛、刺痛、冷痛、热痛或重着疼痛等各异。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为主或以下肢为甚,可对称发作亦可非对称发生,或累及单个关节或多关节同病,可为游走不定或为固定不移。或局部红肿灼热,或单纯肿胀疼痛,皮色不变。或喜热熨,或乐冷敷。多为慢性久病,病势缠绵,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病重者,关节届伸不利,甚者关节僵硬、变形,生活困难。
1.症状:多数起病缓慢,有乏力、纳差、消瘦、低热等。约90%的患者最先出现骶髂关节炎,腰骶部或臀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放射至大腿及腹股沟,伴僵硬感,休息不能缓解,活动后可以减轻。脊柱自上而下受累,出现颈痛、胸痛、腰背痛和僵硬,伴活动受限,驼背畸形,最后整个脊柱强直。胸肋关节、诸椎关节受累,出现束带状胸痛,吸气、咳嗽、打喷嚏时加重,胸廓扩张受限。还可出现髂嵴、大转子、足跟等部位的疼痛或压痛,晚期髋关节僵直。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关节肿痛、僵硬,以下肢髋、膝、踝关节多见,鹤膝风样肿痛,足跟似腊肠样肿痛。关节外病变以眼部最多见,如急性前葡萄膜炎或虹膜炎、结膜炎等,晚期病情较重者,可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阻滞、心包炎、肺纤维化、肾病综合征和肾损害等。
2.体征:常见体征有骶髂关节压痛,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和转动受限,胸廓活动度减低。
(二)理化检查
1.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用于病情活动性估计和疗效判断。血常规:可有轻度贫血和白细胞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约50%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清IgA、IgG、IgM可增加。约90%的患者HLA-B:,阳性。
2.影像学检查:为诊断关键,具有特异性。
X线检查:①骨盆正位片:双侧骶髂关节炎。根据纽约标准,分为5级:0级为正常;I级为可疑改变,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增宽,可疑的骨质侵蚀和关节面模糊;Ⅱ级为轻度异常,关节面微小破坏,关节边缘模糊,略有硬化,可见囊性变;Ⅲ级为中度异常,关节破坏与重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边缘模糊,明确的囊性变,关节两侧硬化,密度增高;Ⅳ级为严重异常,以硬化为主,关节间隙消失,关节融合、僵直。②脊柱正、侧位片:椎体骨质疏松,椎小关节模糊,椎体方形变,椎旁韧带钙化及骨桥形成,晚期脊柱竹节样变。③周围关节:髋关节受累可表现为侵蚀性病变、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可引起骨性强直。
CT或MRI检查:适宜早期诊断,发现骶髂关节轻微病变可以明确诊断。
(三)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同时,发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本病的症状学特征。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肉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且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诊断。
(四)鉴别诊断
1.痿病肢体痹病久治不愈,肢体关节或因痛剧,或因曲伸不利,或因变形而活动减少,肌肉废用而渐萎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要点是看有无疼痛。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弱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辨证论治。
三、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1.行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多见于上肢关节,初起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滑。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5g,麻黄10g,桂枝15g,杜仲15g,桑寄生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葛根30g,当归12g,茯苓15g,僵蚕10g,地龙10g,羌活10g,独活10g,甘草6g。
2.痛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则剧,得热痛减,关节拘紧,屈伸不利,疼痛固定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塞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3g,麻黄10g,白芍15g,黄芪30g,附子12g,细辛3g,干姜10g,当归15g,木瓜15g,僵蚕10g,地龙10g,蜈蚣2条,全蝎6g,川芎10g,甘草10g。
3.着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多见于下肢关节,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苍术10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麻黄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海桐皮15g,豨莶草15g,泽泻10g,茯苓15g法半夏9g,胆南星6g甘草6g。
4.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可见皮下结节或红斑,常见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或黄膩,脉滑数或浮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黄柏10g,连翘10g,桂枝10g,防己10g,杏仁10g,黄芪30g,白茅根30g,芦根30g,薏米根30g,甘草6g。
5.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疼痛如剌,固定不移,或关节紫暗、肿胀,肌肤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有硬结、瘀斑,面色暗黑,眼睑浮肿,或胸闷多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6g,白芥子10g,全蝎3g,蜈蚣2条,僵蚕10g,地龙10g。
6.肝肾两虚证
证候:日久不愈,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变形,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活络。
方药:补血荣筋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熟地黄15g,肉苁蓉15g,骨碎补15g,补骨脂15g,鹿衔草15g,菟丝子I5g,牛膝I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I5g,天麻15g,木瓜30g,当归10g,白芍30g,炙甘草6g。
四、临证权变
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用桃红饮加穿山甲、地龙、白芥子、胆南星、乌梢蛇等。
兼见亏虚症状者,治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兼见气血不足症状者,治宜调补气血为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
热痹后期,出现气阴不足证候者,用生脉散,益胃汤,竹叶石膏汤加减。
{调护}
1.注意防寒、防潮。居处应通风、向阳、干燥。勿汗出当风。
2.痹证若关节肿胀,伴发热,恶寒表证者,应卧床休息,将痛肢以软枕垫起,采取舒适体位,以减轻疼痛。
3.对病情稳定的痹证病员,应鼓励患者作短距离步行。亦可指导病人作适当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太极剑等,以增强体质。
4.饮食宜忌生冷滑腻之品。
{应用例案}
例一黄某,男,24岁,农民,池园东前人。患者周身关节疼痛,医院治疗两月,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来院就医。证见:恶寒发热,口苦口渴,纳减难寐,周身关节疼痛,肌肉瘦削不能行走,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舌红苔薄白,脉浮缓。患者病已两月,尚有恶寒发热的表证,又是有二便不畅之里证,乃风湿久羁,阴阳两伤。拟桂芍知母汤祛风化湿,温阳益阴。服十余剂后,寒热退,关节痛减,二便改善,口苦口渴稍差,脉象转滑,舌红口干,阴伤未复。后用知柏八味汤加减30余剂,痊愈出院。迄今三年无复发,体健。(《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
按: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中,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该案桂芍知母汤系《金匮·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主要方剂之一,主治“诸肢节疼痛,赢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王氏济生方·诸风门》“白虎历节论治”曰:“夫白虎历节病者,世有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毒之气,使经脉凝滞,血气不流,蕴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昼静夜剧,其痛彻骨,如虎之啮,多曰白虎之病也。痛如掣者为寒多,肿满如脱者为湿多,汗出者为风多。”根据以上论点,采用此方治疗痹症果获满意疗效。如黄某肩凝症,左肩疼痛不红不肿,日静夜剧,痛如刀刺,痛时卧不着席,满地打滚,要注射杜冷丁痛才缓解。服桂芍知母汤两剂,疼痛显著轻减。第三剂因缺知母一味,连服四剂,不但无效,反而加剧。故认为知母在本方起主要作用,按原方继服十余剂,则痊愈出院。黄某,坐臀风症,服本方十余剂,症状虽减,但阴伤较重,改服滋阴降火知柏六味汤加减后,病情显著改善。30余剂后,痊愈出院。从上述病例可以看出,知母对治疗痹症有良好作用,尤对热痹,更是如此。
例二痹证(框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高某,女,14岁,某省某县学生。初诊日期:年10月18日。
问诊:主诉关节疼痛、变形,不能走路已3年。
3年前,先发生脚痛、脚肿,逐渐又出现右手腕关节肿痛,皮色不变。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又到解放军医院拍X线照片及验血沉等(血沉毫米/小时),亦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此时已不能行走。年10医院骨科外科诊治,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建议中医治疗。现两足踝关节肿痛,不能行走,皮色不变。两手腕也肿痛,不能端碗、拿筷子,吃饭很困难。两膝关节肿大变形,肿痛不能行走,行动须人背着。小便多,大便正常月经尚未初潮。
望诊:发育欠佳,营养一般,神志清楚,痛苦病容。两手腕关节肿大,疼痛、不让人用手摸。两膝关节肿大变形,左膝大于右膝。两足踝关节肿大,皮色不变。不能行动,由其父背来。舌苔薄白。
闻诊:言语清楚,声音略低。
切诊:上述肿大的关节,均不能屈伸,并且怕摸、按,但不发热、发红。脉象弦滑,尺脉沉。
辨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内经》)气血痹阻,经络不通,关节失荣,复感风寒湿三邪,寒邪入骨,久致筋缩骨痹,渐成尪羸之证。肾主骨,足膝亦为肾所主,观其下肢病情较重,尺脉沉,月经不潮,知为寒邪入肾,而致骨痹筋挛,关节变形,月经闭止。四诊合参,诊为尪痹(自定名,指有骨质、关节变形的证)。
治法:补肾祛寒,活血通络,壮筋骨,利关节。
处方:补骨脂9克骨碎补10克熟地12克制附片6.5克桂枝12克赤白芍各9克知母10克防风6克牛膝10克苍术6克威灵仙12克麻黄3克:红花6克炙山甲6克松节15克羌、独活各9克透骨草25克苡米30克炙虎骨10克(另煎兑入)15剂。
方义:本方以虎骨散(张景岳引《简易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减变化而成。方中用补骨脂、骨碎补、桂枝、附片补肾散寒、祛骨风作为主药。以熟地、赤白芍、防风、威灵仙、羌独二活补肾养血、活瘀祛风为辅药。麻黄、苍术、苡米、松节、透骨草散寒祛湿、舒筋利节;红花、山甲活血通络;知母养阴清热,以防桂附生热而伤阴津为佐药。牛膝引药下行人肾、人足膝,虎骨祛风、强筋骨并能引药力入骨为使药。共成补肾散寒、祛风利湿、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剂。
二诊(年8月28日):上方服后有效,故连续服用约剂左右。症状明显减轻,两手腕关节已不肿,但手指尚向外侧歪斜,腕关节已不痛。左脚踝关节已恢复正常状态,不肿亦不痛。右脚踝关节尚略肿,右膝关节外形肿大,但不痛。已能自已走路,平地可走一华里,上楼可上三层。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滑,右手略大些。仍守上方出入。
上方加防己9克、黄柏6克、泽泻9克、寻骨风12克、全蝎6克、细辛3克。原方中改防风9克、附片7.5克、牛膝12克、苍术9克、红花7.5克、炙山甲9克,余药同前。再服30剂。
三诊(年11月21日):上方又服多剂,诸症又有所减轻。手已能写字、上学校学习,两手腕关节虽外形稍向外侧歪斜,但两手活动灵活,毫无疼痛,能胜任洗衣等家务劳动。两腿较前有力,每日可以走四华里路到公社去上学。右踝关节已不肿,但走路多时,尚感疼痛。右膝关节尚较肿,走路太多时尚有疼痛。人较前胖了,面色也较前光润,精神转佳,月经尚未潮。舌苔正常,脉象略滑。上方已见效果,再守上方加减。
处方:桂枝15克骨碎补10克补骨脂10克川断15克桑寄生25克制附片9克赤白芍各9克威灵仙14克麻黄4克防风8克红花7克炙山甲10克松节15克羌独活各10克生苡米30克白芥子5克透骨草25克熟地12克知母10克泽兰10克牛膝12克苍术8克炙虎骨10克(另煎兑入)水煎服,再进30~50剂。以后可将本方4剂。共为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较长时间服用,以巩固疗效,并希冀去除病根。
年冬季追访其在京的亲属,据来信说情况很好,故今年不再到北京诊治。(《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五、文献摘录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素问·痹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中藏经·论痹》:“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亏脏腑之为也。……而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痹叙论》:“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虽曰合痹,其用各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经脉、皮肉、肌肤,不已则人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症因脉治·热痹》:“热痹之因,阴血不足,阳气偏旺,偶因热极见寒,风寒外束。内经云:炅气相薄,;则脉满而痛。此热痹之所由生也。”
《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脏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换,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熊江
校正:郑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