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护理 > 神经白塞综合征致双眼复视一例

神经白塞综合征致双眼复视一例



本文原载于《中华眼科杂志》年第10期

患者男性,28岁。因头痛、呕吐20d,复视3d,于年5月12日就医院眼科。外院查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图1)。既往白塞综合征病史10余年,2年前于外院诊断左眼"全葡萄膜炎",曾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意识障碍。眼部检查:双眼矫正视力均1.0,眼压正常,右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晶状体前可见少许陈旧性色素颗粒,双眼瞳孔大小3.5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相对性传入瞳孔障碍(-)。双眼眼底视盘充血,全周边缘模糊,水肿隆起2PD,视盘周围视网膜水肿约0.5PD,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纡曲扩张,视网膜中央静脉近视盘区略迂曲扩张,右眼较重。右眼5:00及1:00方向可疑神经纤维层出血,距视盘约0.2PD,黄斑未见异常(图2A)。左眼视网膜后极部近视盘区隐见视网膜放射状皱褶,黄斑未见异常(图2B)。角膜映光法(33cm):右眼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左眼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心偏颞侧约1mm。右眼注视,左眼内斜+7°,左眼注视,右眼内斜+15°。眼球运动:右眼各方向眼球运动到位;左眼外转轻度受限伴跳动感,水平左侧注视时颞侧角膜缘距外眦约1mm,余各方向眼球运动到位。无眼球震颤。复视像:双眼水平同侧复视,向左侧注视时复视像距离均较正前方及右侧注视大,周边物像属左眼。视神经OCT检查:双眼神经纤维层显著增厚,视杯几乎消失(图3)。视野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外直肌不全麻痹(左眼);(2)视盘水肿(双眼);(3)白塞综合征。建议神经内科及风湿免疫科就诊,后收入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入院后神经内科会诊,行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高于mmH2O(高于上限测不出,1mmH2O=0.kPa),红细胞沉降率18mm/h,C反应蛋白23.00mg/L,细胞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头颅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未见明显异常(图4)。高颅压诊断明确,予以甘露醇ml,每8h1次对症脱水治疗,甲强龙80mg、硫唑嘌呤mg每日1次+沙利度胺50mg每晚1次口服治疗。1周后患者诉复视症状减轻,复查视神经OCT示双眼视盘水肿较前稍减轻(图5)。10d后颅内压降至正常,患者诉复视症状基本缓解,双眼矫正视力1.2,视神经OCT示双眼视盘水肿高度较前稍有降低,双眼视盘水肿较前稍缓解,残留鼻侧半周水肿,右眼视盘旁视网膜5:00及1:00方向见线样视网膜出血(图6)。风湿免疫科及神经内科共同诊断:神经白塞综合征、颅内高压。

讨论

白塞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皮肤-黏膜-眼综合征,以多系统受累的血栓性血管炎为主要表现,无特异性的实验室、影像学或组织病理学确诊手段,而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诊断标准[1],包括反复口腔溃疡、反复外阴溃疡、眼部病变、皮肤病变及皮肤针刺试验阳性,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2]。本患者既往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10余年,皮肤结节性红斑2年,左眼葡萄膜炎2年,外周静脉多发血栓,考虑白塞综合征诊断明确,长期口服强的松+硫唑嘌呤+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综合征的眼部表现以葡萄膜炎最为常见,约50%白塞综合征患者眼部受累,在年轻男性中可达70%[3],90%双眼发病[4]。而本患者以复视伴头痛首诊眼科,多科室会诊后确诊神经白塞综合征、颅高压。神经系统受累是白塞综合征中最严重的表现,占白塞综合征的5%~30%[5],神经白塞综合征中约10%可有眼部受累表现,而眼部白塞综合征中约有30%累及神经系统[6,7],不同种族或研究人群中存在差异。常见于疾病晚期,提示预后不良。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83.3%),感觉异常(83.3%),头晕(66.7%),复视(66.7%),无力(50%)。最常见的体征包括步态异常(66.7%),感觉障碍(66.7%),眼肌麻痹(50%),小脑共济失调(50%),偏瘫(50%)[8]。神经白塞综合征被认为与眼部病变、皮肤黏膜损害有关,6%患者以其为白塞综合征的首发症状[9]。

神经白塞综合征可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症状取决于累及部位。依据累及不同部位可大致分为3种类型:实质型、血管型及外周神经型[10]。实质型约占82%,主要指累及脑干、间脑,基底节、脊髓、小脑及视神经的炎症损伤[11],大脑皮质较少累及,但亦有脱髓鞘综合征,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受损而非典型的脑干受损[8]。血管型即非脑实质受累,约占18%。以神经系统血管炎、脑膜脑炎为代表,包括静脉窦血栓、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脑膜综合征等。通常表现为头痛、共济失调、单侧偏瘫,伴频发的括约肌功能障碍或先发的认知行为异常,双侧的锥体束征阳性。其中伴或不伴有静脉窦血栓(CVT)的颅高压是最常见的类型,约1/3神经白塞综合征患者发生脑静脉窦血栓,年轻患者患病率高[12]。与其他形成缓慢、隐匿起病的血栓不同,CVT急性起病,临床上表现为因高颅压导致的持续性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偶有外展神经麻痹、发热、癫痫、意识障碍,脑脊液除压力升高极少见炎性反应表现[13],多数病例出现复发,通常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关。外周神经型即感觉神经和颅神经的受累,较罕见,多被认为是格林巴利综合征、感觉运动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或自主神经病[12]。孤立性外周神经损害多考虑血管源性因素,文献回顾见孤立外展神经[14]或动眼神经[15]受累的案例,多发颅神经病变继发于脑膜受累。此型对免疫抑制剂效果差,预后不良。

视神经改变既属于白塞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也是白塞综合征眼病的体征,包括:(1)视神经水肿,多继发于脑静脉窦血栓颅内压升高引起。(2)视神经炎,视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及神经纤维肿胀所致。较为罕见,发病率约为2/36,可单侧或双侧,或孤立于神经白塞综合征单独出现[16]。(3)视神经萎缩,由于供血进行性丧失,视网膜纤维层萎缩累及视盘;或视盘小血管发生闭塞性血管炎,可急剧发生不可逆视力丧失,最后视神经萎缩[17]。超过20%年轻患者在典型表现前出现神经眼科的症状[18]。

本患者头痛、呕吐、双眼视盘水肿,脑脊液压力高于mmH2O,颅高压诊断明确,除白塞综合征外无其他全身病史,神经白塞综合征可能性大。颅高压原因考虑:(1)血栓性静脉炎导致静脉窦血栓;(2)脑炎;(3)血管炎。患者为年轻男性,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脑脊液除压力升高外未见炎性反应表现,临床表现高度可疑静脉窦血栓,但头颅MRV及MRA未见明确静脉窦血栓,全身抗炎、脱水治疗而未予溶栓、抗凝治疗后颅压下降,故排除静脉窦血栓;脑脊液检查示细胞及蛋白正常,无证据支持脑炎;故考虑白塞综合征脑血管炎导致颅内压高可能性大。血管炎多累及静脉,预后较实质型好,但有研究随访发现许多静脉窦血栓患者最终可发展为视神经萎缩[19]。

本患者以头痛、双眼复视首诊于眼科,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故急性眼肌麻痹、麻痹性斜视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明确病因并不容易。多数急性眼肌麻痹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病因可大致分为神经源性、肌肉源性、组织源性。多数为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常涉及颅内及眼眶占位性病变、外伤、代谢障碍、肿瘤转移、血液循环障碍、神经肌肉病变、退行性病变[20]。眼科患者中多见糖尿病性眼肌麻痹、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导致眼外肌动脉供血障碍、甲状腺相关眼病、重症肌无力、颈动脉海绵窦瘘等因素致眼肌麻痹。本患者神经白塞综合征致颅高压诊断基本明确,分析复视原因:患者头痛等症状先于复视出现,颅高压致外展神经颅内段受累可能性大。外展神经起自脑桥展神经核,自桥延沟出脑,贴脑桥的腹侧面斜向前外上方走行。在颅底行程最长,故受损机会最多。其易受损伤原因不仅由于其长度,其行程中的解剖学特点亦是重要因素之一。颅内压增高时,压力除可直接作用于外展神经外,也可通过枕骨大孔方向的压力使脑干向下移位,因而牵扯外展神经,使之受压于小脑前下动脉或岩骨尖处而发生麻痹。若先有颅内压增高后发生单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常属假性定位体征[21]。本患者复视相检查示左眼外直肌不全麻痹,考虑颅高压情况下外展神经受压,左眼较重,降颅压治疗后复视症状缓解,考虑此时应属于假性定位体征。

就诊眼科的白塞综合征患者多以葡萄膜炎为主,神经白塞综合征累及眼部的情况较罕见。本例患者颅压高伴复视、视盘水肿,源于外展神经颅内段受累致眼肌麻痹,考虑符合血管型神经白塞综合征,代表白塞综合征神经系统受累以血管病变的形式出现。另外,由于白塞综合征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血管炎,若出现不伴高颅压的外直肌麻痹时,不能除外血管炎致外直肌供血障碍可能。在眼外肌中,外直肌仅有1支睫状前动脉供给而其余直肌均有2支,故推测外直肌血液供应较为薄弱,更易受累。回顾文献,神经白塞综合征表现复杂多样,不排除累及脑干展神经核团或孤立的外展神经受累可能性。提示眼科医师,眼外肌麻痹原因复杂,应全方位综合考虑系统性疾病。白塞综合征等系统性疾病表现极为多样,神经白塞综合征可导致眼外肌麻痹、视神经水肿、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伴颅高压时甚至可威胁生命,需要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会诊,警惕持续性高颅压导致视功能不可逆下降甚至视神经萎缩。当引起高颅压的原发病不能在短时间内解除,并出现视力或视野损害时,可考虑行视神经鞘减压手术[22]。

参考文献

陈旭羚等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
北京中科白颠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bg.com/ptmyhl/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