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诊断 >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与监测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与监测



万古霉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是治疗MRSA/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抗菌谱:

G+球菌(eg: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G+杆菌(棒状杆菌)、厌氧菌、艰难梭菌。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的作用比替考拉宁强。

对G-菌无效。

药代:

①特点:治疗窗窄,推荐常规进行TDM,根据TDM调整剂量。

②吸收:口服不易吸收。

③分布:除脑脊液外在各种体液中均广泛分布,但脑膜膜炎时可渗透进入脑脊液。④代谢与消除:消除半衰期为4~6h,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明显延长。静滴几乎全以原形从尿排出。血液/腹膜透析均不能清除万古霉素。

适应症:

①耐药G+菌所致的严重感染,特别是耐药葡萄球菌(MRSA或MRCNS)、肠球菌及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

②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严重G+菌感染;

③口服: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

不良反应:

①耳毒性;②肾毒性(损害肾小管,慎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或袢利尿剂合用);③变态反应;④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征”

初始给药量

1.肾功能正常患者:

如按照经验计算万古霉素的初始给药剂量,常规剂量为15~0mg/kg,q1h。

对严重MRSA感染的患者,建议首剂给予负荷剂量,推荐成人单剂5~30mg/kg,儿童单剂30mg/kg。

.肾功能不全患者:初始给药方案如下表

肾功能不全患者万古霉素参考的初始给药方案

肌酐清除率(mL/min)

剂量(mg)

给药间隔(h)

0

48

0~9

4

30~39

4

40~54

1

55~74

1

75~89

1

3.新生儿/儿童:

0~30日龄的新生儿初始参考给药方案如下表:

日龄(d)

负荷剂量(mg/kg)

维持剂量(mg/kg)

给药间隔(h)

7

15

10

1

≥7

15

10

8

1月~18岁的儿童,建议至少给予60mg/kg/d的初始剂量(分为3次或4次给药),1~6岁的儿童血药浓度偏低风险可能更高,必要时可考虑给予60mg/kg/d的剂量。

万古霉素TDM:

1.TDM的监测指标: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or/and4h时曲线下面积(AUC0~4h)

.进行首次TDM的时机:

①肾功正常患者:首次给药48h后(第5次给药前)开始进行万古霉素TDM。

②肾功不全患者:首次给药7h后开展万古霉素TDM。

3.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目标范围:

①普通感染的成人患者:10~15mg/L;

②严重MRSA感染的成人患者:10~0mg/L(严重MRSA感染指脑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医院获得性肺炎);

③新生儿/儿童:万古霉素谷浓度维持在5~15mg/L。

*以上为指南推荐的目标谷浓度范围,还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万古霉素AUC0~4h的目标范围:

~mg·h/L(该推荐意见是基于最小抑菌浓度为1mg/L的假定给出AUC0~4h的目标范围,在新生儿/儿童患者中未找到充分的证据)。

(当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mg/L,应根据临床评估考虑换用其他抗MRSA药物)

5.TDM复测时机:

若初始TDM后调整了患者的给药剂量,推荐在剂量调整后给药4~5剂时重复进行TDM,无论TDM后万古霉素剂量是否发生调整,对于入住ICU、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或严重感染患者,推荐至少每周重复进行1次TDM。

4.万古霉素峰浓度监测临床意义不大,暂不进行常规监测。

参考文献:《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00更新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bg.com/ptmyzd/14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