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葡萄膜炎 > 葡萄膜炎护理 > 科普埃博拉病毒病
科普埃博拉病毒病
白癜风患者皮肤大阅兵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564.html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症状体征本病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疾病,主要影响肝、脾和肾。潜伏期3~18天,临床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病,有发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时而有腹痛,发病2~3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腹泻可持续数天。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出现意识变化,如谵妄、嗜睡。此期出血常见,可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孕妇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病程6~7天可在躯干出现麻疹样斑丘疹并扩散至全身各部,数天后脱屑,以肩部、手心、脚掌多见。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死于病程第8~9天。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出现非对称性关节痛,可呈游走性,以累及大关节为主,部分患者出现肌痛、乏力、化脓性腮腺炎、听力丧失或耳鸣、眼结膜炎、单眼失明、葡萄膜炎等迟发损害。另外,还可因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肺炎等。[1]
EHF暴发流行中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血清存在EBOVIgG,无症状感染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大,其病毒水平低,感染后在短期内被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炎症反应可于2~3天内迅速消失,从而避免了发热和组织脏器的损伤。
用药治疗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争议。
饮食保健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易于吞咽和消化,可选用含粗纤维少的食物,如稀烂面条、粥、菜泥、肉泥、蒸鸡蛋糕、牛奶等。忌油煎、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或刺激性调味品,应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预防护理目前对埃博拉病毒是否能诱导感染的个体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尚存在争议。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新的、毒力更强的变种,并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引起全球大流行,故尽早确定病毒的自然宿主,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及研制疫苗均对预防和控制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获得高滴度抗病毒免疫血清,已从对埃博拉病毒不敏感的绵羊、山羊等动物中获得,对动物有保护作用。
病理病因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长0.5~nm,内1含直径40nm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5、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个结构蛋白,其中GP基因对EBOV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芽生方式释放。然而该病毒复制的具体步骤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组成,膜上有10nm长的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为病毒的糖蛋白。病毒可实验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在Vero-E6细胞中生长良好,且能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埃博拉病毒主要分为四个亚型:扎伊尔型(EBOV-Z),苏丹型(EBOV-S),科特迪瓦型(EBOV-C)及雷斯顿型(EBOV-R)。不同亚型的特性不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两者对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致死率很高。雷斯顿型和科特迪瓦型对人的毒力较低,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对非人灵长类具有致命性。
疾病诊断须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肝功能异常,血清淀粉酶常升高,可出现蛋白尿。一些病例曾证实存在DIC。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免疫学检查。发病第1周取血接种于豚鼠或Vero细胞用于分离埃博拉病毒。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最早可于病程10天左右出现,IgM抗体可持续存在3个月,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另外也有用双抗夹心法检测病毒抗原和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但这些检查必须在P4级实验室中进行,以防止感染扩散。
其他辅助检查:电镜下可找到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并发症状并发有心肌炎、肺炎。
疾病预后本病病死率很高,可达50%~90%。
发病机制EBOV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统器官,尤以肝、脾损害为重。本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有关。患者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和IFN-α水平明显升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尤其是吞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沉着。感染后2天病毒首先在肺中检出,4天后在肝、脾等组织中检出,6天后全身组织均可检出。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血栓形成和出血。全身器官广泛性坏死,尤以肝、脾、肾、淋巴组织为甚。
参考资料: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12-12]
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艾滋病简直小儿科,很少有人知道它唐唐侃世界订阅年01月08日发布
肺癌早期很难发现,身体3处发出“警报”,癌细胞可能扩散了!原创笔墨说科技订阅年12月27日发布
厉害了!“治愈”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新发现原创快进视频订阅年09月14日发布
史上最强病毒“埃博拉”!被称为人类的诅咒,它到底有多可怕?信仰之巅订阅年11月26日发布
埃博拉病毒相关图片
盘点全球十大可怕病毒!除第一种被攻克外,其它病毒均不可治愈!优里安-11-:08
年埃博拉疫情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影响了多个西非国家,造成多人死亡。尽管埃博拉病毒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但它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病毒,但是传染性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榜单上的十大病毒也是世界上最难治的传染病。
10.埃博拉病毒
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导致起病例,导致两年内人死亡。在此之前,-年,最大的疫情发生在乌干达,当时有起病例,包括例死亡。然而,这种病毒是与血液或其他体液接触传播的病毒产生严重变异而形成的,即扎伊尔菌株变异而来的,虽然它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但它也是最罕见的病毒之一。主要症状有高烧、呕吐、内出血、眼睛和嘴部出血。
9.黄热病
被感染的蚊子可以传播黄热病,这是18和19世纪最危险的传染病之一,现在它仍然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每年造成约20万例病例和3万例死亡。黄热病的病人,主要症状包括黄疸或皮肤的“发黄”,并且还有大约15%的患者有更大的毒性,包括肾脏感染,其他症状包括口、鼻、眼和胃出血。
8.狂犬病
狂犬病使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亡,狂犬病是通过动物叮咬传播的,如果不迅速治疗,病毒就会攻击大脑,继而导致死亡。狂犬病可以引起人体肌肉剧烈的运动,还有无法控制的兴奋、疼痛、吞咽口水,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它会引起躁狂症,然后是昏迷和死亡。
7.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美国大多数人死亡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虽然美国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在下降,但丙型肝炎的死亡人数却在稳步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1.5亿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每年有超过35万人死于与丙型肝炎相关的肝脏疾病。在症状出现之前,人们可能会被感染数年甚至数十年,死亡通常是由肝硬化或肝癌引起的。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进行感染。
6.轮状病毒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儿童都至少有一次被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儿和幼儿中最常见的呕吐和腹泻的原因。由于轮状病毒对大人产生不了很强的危害性,所以成人不用担心,然而有些国家在卫生保健方面很落后,使这种病毒成为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超过45万人因这种病毒死亡。
5.流感
流感的症状最早是在多年前由希波克拉底发现的,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致命病毒之一。年西班牙流感爆发导万至1亿人死亡,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感,在发达国家,疫苗接种是可行的,但是每年必须生产不同的疫苗,因为新的毒株会变异出现。全世界每年有大约万到万的人受到感染,然而有25万至50万人死于流感。
4.麻疹
麻疹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具传染性的疾病之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尽管存在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是每天仍有名儿童死于麻疹,每小时16人,年,大约有人死于麻疹,其中大多数是5岁以下的儿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年至年间,有万人因接种疫苗而死亡,并发症包括严重的腹泻、脱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脑炎,一种引起脑肿胀的感染,引起与麻疹相关的死亡。
3.乙型肝炎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超过78万人死于乙肝并发症,该病毒通过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可以传播,使其成为卫生工作者的潜在危害。这种疾病会感染肝脏,像丙肝一样,会导致肝硬化或肝癌,虽然有一种非常有效的疫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种过的。
2.艾滋病毒
艾滋病的患者通常会因人体免疫系统瘫痪而死亡,据估计全世界有3万人死于这种病毒。年,大约有万人(包括大约万儿童)受到这种病毒的感染,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一份报告,其中约有万人不知道他们有这种病毒,约有万人无法获得艾滋病毒治疗。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人可以过健康的生活,这种疾病通常通过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也可以通过感染的针头、注射器或分娩或哺乳传播等。
1.天花
天花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在19世纪和20世纪成功的接种疫苗之后,它已不复存在。天花是仅有两种被人类根除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可能早在公元前年就开始蔓延,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大约有40万欧洲人丧生,其中包括5名在位的领导人,大约20%到60%的感染者死亡,超过80%的儿童受感染,一度成为人们最害怕的疾病。文章来源于一点排行网返回搜狐